上编 海光·黄河
第一章 词曲作者相识之前
一、与词作者相识之前的冼星海
关联叙述一·星海故里
关联叙述二·冼星海的习乐之路
二、与曲作者相识之前的光未然
关联叙述三·光未然故里
关联叙述四·光未然的名字
关联叙述五·光未然与“拓荒剧团”
第二章 冼星海与光未然的结识
第三章 武汉共事后分头奔赴西北
一、“三厅”共事
关联叙述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
二、奔赴西北
关联叙述七·冼星海的六次临近黄河
第四章 黄河隔不断的延安汇聚
一、冼星海初到延安
关联叙述八·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延安大轰炸
二、“抗敌演剧三队”进入“二战区”
关联叙述九·“抗敌演剧三队”进入“二战区”初期活动区域
三、黄河隔不断,汇聚到延安
第五章 创作传奇
一、再来一次合作——为“三队”创作新节目
关联叙述十·当年延安桥儿沟、柳树店和二十里铺一带
二、长诗腹稿脱口咏成歌词
关联叙述十一·“歌咏城”延安
三、“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四、一定及时赶出来——六个日夜谱曲
五、准备首演——《黄河吟》改名《黄河大合唱》
第六章 在延安的演出
一、“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首演
关联叙述十二·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
关联叙述十三·“拓荒剧团”——“话剧移动第七队”——“抗敌演剧三队”——“抗敌剧宣二队”——“剧宣二队”的战斗经历
关联叙述十四·首演乐队部分人员后续情况
二、延安鲁艺的首次演出
三、鲁艺首演后冼星海在延安指挥的演出
关联叙述十五·延安鲁艺
关联叙述十六·当年延安的陕北公学和中央党校大礼堂以及中央大礼堂
四、冼星海离开后延安继续演唱
第七章 离开延安后的词曲作者
一、异国漂泊巨星陨落——离开延安后的曲作者
二、文坛向阳一枝花——离开延安后的词作者
(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二)新中国初期十七年
关联叙述十七·光未然与《五月的鲜花》和闾述诗
(三)“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
关联叙述十八·冼星海与光未然的四次聚首和五次合作
下编 流行·传承
第八章 八十年演出史回顾
一、国内大陆地区的演出
(一)抗日战争时期
(二)解放战争时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二、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演出
(一)港澳地区的演出
(二)台湾地区的演出
三、国外的演出
(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二)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
(三)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
(四)二十一世纪以来
第九章 曲谱的流传和出版
一、手抄谱和油印谱
二、成书出版
(一)“莫斯科版”传回国内前
(二)“莫斯科版”传回国内后
(三)一九七五年恢复演出后
第十章 演出本的版本和流变
一、“在延安创作初稿”衍生多演出本
二、以“在苏联重新修订稿”为演出本的演出极其有限
(一)“莫斯科版”手稿不能直接用于演出
(二)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年在莫斯科的两次演出
(三)一盘录音带与一张“中唱典藏”CD唱片的苏联版
(四)一九八七年十月上海音乐厅“冼星海作品音乐会”
(五)二〇一五年五月在上海的演出
三、李焕之对演出本的贡献
四、严良堃对演出本的贡献
五、《黄河大合唱》的“两稿”“两本”
第十一章 评介与研讨
一、一曲激起千重浪
二、初期一些零散的评介
三、一九四〇年七月在桂林首演引起轰动后的媒体评述
四、一九四一年初重庆演出座谈会
五、冼星海逝世后有关纪念和评价简略回顾
六、马可的两篇著述
七、“冼星海研究”的一场论争
八、改革开放时期引发研讨热潮
九、《〈黄河大合唱〉纵横谈》
十、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十一、《黄河大合唱》中文官网
十二、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八十周年的研讨会
(一)首演纪念日延安鲁艺座谈会
(二)华中师范大学主题研讨会
(三)星海音乐学院学术探讨会
(四)西北民族大学国际研讨会
十三、《永远的“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续编
十四、《〈黄河大合唱〉创作传播编年(1938—2019)》
十五、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八十五周年西北民族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结语
参考文献
著作(以出版时间为序)
著文(以作者署名或发表方汉语拼音为序)
报刊(部分)
互联网媒体(部分)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