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生研究成果文库/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书系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7770902
  • 作      者:
    编者:余翠娥|责编:战葆红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余翠娥,女,1979年生,博士,副教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云南省社会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县域调查项目,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社科项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会管理的共构》、《农村社会学》、《公共事务的合作共治》,参与撰写多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赓续魁阁传统 扎根西南边疆”为主线,选取2020年至2023年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生的部分毕业论文,概括和展现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特色和部分成果。云南大学社会学为吴文藻先生于1936年所创,期间成立的社会学研究室(魁阁研究室)是中国最早开展本土经验研究的社会学学术机构之一。在首任系主任吴文藻和费孝通、杨堃等著名学者带领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成了研究成果斐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著名系科,魁阁学术传统也成为云南大学社会学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云南大学社会学致力于培养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传承社会学中国本土化的“魁阁”学术传统,扎根西南边疆,服务新时代中国民族地区和边疆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学专业人才。本书从2020年至2023年社会学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6篇,其中1篇论文是关于“魁阁”学派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学术史与社会学中国化的知识社会学研究;1篇论文是对“魁阁”时期的田野点开展再调查研究的成果之一,意在发掘相关田野调查点社会变迁经验的意义;其余4篇论文主要聚焦于西南边疆社会,对西南边疆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具体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序一、立足西南边地的社会学中国化:魁阁先辈的学科追求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中国化这一概念通常与本国化、本土化、处境化、在地化等相近概念混用。这些概念意在阐述这样一种现象或过程,即来自他国或其他地区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进入本国(本地)时,与本国(本地)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进行结合,更好地适应本国(本地)的文化。社会学作为一门产自西方社会的外来学科,在其19 世纪末传入中国以后,同样面临中国化的问题。这一倡导在20 世纪早期被吴文藻为代表的本土社会学者明确提出。吴文藻回国任教后,针对当时“社会学在知识文化的市场上,仍不脱为一种变相的舶来品”的情况,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学科建设思想。他倡导将西方的学科知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通过本土化改造,解释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使中国式的社会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建立起具有自主性、现代性和应用性特征的中国化的现代社会学学科。具体来看,早期社会学的中国化实践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一是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与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结合起来。吴文藻认为,社会学理论与中国本土的人类学或文化研究相结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二是倡导社区研究。吴文藻主张进行社区研究,既可以了解中国社会的微观结构和动态,同时也可以避免纯粹的抽象理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170x240.indd 1 2025311 10:332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论研究的不足。他鼓励研究人员深入中国各个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和观察,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三是注重培养独立的科学人才。吴文藻认为,推动社会学的中国化,需要培养本土的、具有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科学人才。他提倡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四是建立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机构。吴文藻倡导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社会学的中国化研究。这些机构可以作为学者们交流和合作的空间,推动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和专业化。1创建于20 世纪30 年代的云南大学魁阁研究室是中国最早开展本土经验研究的社会学学术机构之一,也是社会学本土化的最早践行者。1938 年,吴文藻受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之邀来到云南,创立了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吴文藻任系主任。魁阁研究室正是在此期间成立的社会学研究机构。1939 年,吴文藻受燕京大学委托在昆明建立了“燕京大学—云南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为了躲避轰炸,工作站迁到昆明郊区的呈贡县,入驻当时呈贡古城村南门外的魁星阁上,后来这个研究室就被称为“魁阁”。直到1945 年9 月工作站迁回昆明。1940 至1945 年期间,魁星阁为工作站的师生提供了教学、研究和生活的空间。1940 年吴文藻离开昆明之后,费孝通成为这个工作站的负责人。机构人员同时是云南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的教师,在教书之余展开各项实地调查研究。2 在首任系主任吴文藻和费孝通、杨堃等著名学者带领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成了研究成果斐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著名系科,“魁阁”也成为中国社会学历史上的重要学术名片和学术符号。1 吴文藻:《论社会学中国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2 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183 页。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170x240.indd 2 2025311 10:333序魁阁研究室的实践体现了立足西南边地的社会学本土化思路,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本土人才培养、深入本地社区和机构开展调查以及注重本土知识和西方理论的结合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在首任系主任吴文藻的带领下,当时的社会学系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本土的青年人才,这些学者包括费孝通、李有义、史国衡、谷苞、田汝康、胡庆钧、陶云逵等,他们成长为中国社会学的最早一批本土人才。社会学作为一门从西方社会引入的外来学科,培养自己的本土学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本土人才的优势不仅在于文化理解的亲和性,更在于关怀本土本国社会发展、投身本土社会服务的爱国主义情怀。二是深入云南各地社区和机构开展实地调查研究。社区调查既包括农村社区也包括城镇社区,研究内容涵盖了社区的经济、基层政权、文化和城乡关系等各个方面。费孝通基于禄丰市大北厂村的调查写成《禄村农田》,张之毅基于易门县李珍庄村的调查写成《易村手工业》,基于玉溪市中卫社区写成《玉村土地与商业》,基于洱村调查写成《洱村小农经济》。谷苞在1941 至1942 年基于几次调查写成《化城村乡的传统组织》和《化城镇的基层行政》。除此以外,还有胡庆钧深入呈贡县龙街乡的大河口村(河村)和中卫乡的安江村(安村)调查写成的《呈贡基层权力结构》,田汝康于1940 年冬天深入滇缅边境的芒市那目寨进行了为期5 个月的社会调查写成《芒市边民的摆》、许烺光两次深入大理喜洲(西镇)写成经典著作《祖荫下》,史国衡深入云南的工厂调查写成《昆厂劳工》和《个旧矿工》等。三是西方理论和方法与本土知识的结合。魁阁研究室的工作方法是大家分散去到选定的社区做调查,回来后大家一起讨论。费孝通认为,这种学风继承了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的传统,是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170x240.indd 3 2025311 10:334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传来的。其主要特点就是采取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的原则,每个研究人员都有自己的专题,到选定的社区里去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在“席明纳”(seminar)里进行集体讨论,个人负责编订论文。除此以外,当时的社会学系还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学术演讲鼓励师生开展深入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1942 年,社会学系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演讲,1 月30 日选派多位教授参加学术演讲,其中吴文藻演讲《关于社会之问题》,陶云逵演讲《边疆社会问题》。10 月28 日,费孝通致函当年的熊庆来校长,请求拨给学术演讲所用教室,计划从11 月16 日起,每周一举办一次社会学公开演讲,共7 次。11 月21 日,熊庆来以校长名义向全校发出社会学系演讲布告,共分7 讲:李有义的《汉夷杂区经济》、费孝通的《小农经济的基础》、费孝通的《乡村手工业的两种形态》、张之毅的《土地与资本》、史国衡的《战时后方新工业的人力基础》、许烺光的《巫术与医药》、谷苞的《乡村行政结构》。1二、新时代的西南边疆社会:中国式现代化下社会学研究的当代使命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魁阁先辈的学术精神;聚焦当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魁阁先辈的学术研究,究其根本是寻找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出路。进入21 世纪的今天,曾经作为魁阁学术研究和服务田野基地的西南边疆社会已经经历巨大转型,正在朝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边疆社会迈进。1 云南大学、云南省档案馆:《云南大学史料丛书· 学术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年。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170x240.indd 4 2025311 10:335序(一)西南边疆地区的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西南边疆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西南边疆地区拥有众多的人口。推动西南边疆社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还能够实现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口基础,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边疆地区的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南边疆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还存在较大差距。推动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既是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西南边疆社会的发展对于稳边固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片辽阔的区域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更是国家边疆安全的重要屏障。作为连接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重要门户,西南边疆地区不仅在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国际和边境环境。西南边疆社会的发展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价值。西南边疆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推动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通过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可以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170x240.indd 5 2025311 10:336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西南边疆的发展为社会学提出了新的研究使命从实求知、学术报国是魁阁先辈的重要学术精神,对当前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启发。新时代的社会学学科既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也要高度契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位于西南边疆地区的云南省,其重要的战略定位包括“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西南边疆地区现代化过程所发生的急剧转变及其发展命题,既是社会学应该回应的社会需求,也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知识生产提供了很好的田野基地。当前的西南边疆社会在很多方面亟待更丰富更深入的研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相关议题。如何有力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是西南边疆地区当前的迫切任务。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西南边疆地区往往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从乡村振兴的任务和内容来看,无论是产业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还是文化振兴,西南边疆地区都需要深入探索符合其区位和文化特点的有效路径。西南边疆地区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以及促进文化振兴的相关议题。西南边疆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如何通过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等方面都需要专门深入的研究。同时,也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170x240.indd 6 2025311 10:337序要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西南边疆地区的文化振兴。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的议题。现代化是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全方位转变过程,其中除了工业化、民主化等过程以外,还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相对于东部地区,西南边疆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也比较突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西南边疆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议题。西南边疆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研究西南边疆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情况,分析民族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如何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议题。推动西南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议题。西南边疆地区如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找到适合西南边疆地区的产业发展道路,通过增产增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些是保证各民族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也是确保区域现代化与整体现代化同步进行的根本。边境开放和安全稳定以及兴边富民的相关议题。西南边疆地区作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交汇点,承载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辐射中心,这里不仅是贸易、物流的重要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的桥梁。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西南边疆地区如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如何有效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确保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如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边疆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如何加强边境治理水平,推动西南边疆地区实现持续、稳定、繁荣的发展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170x240.indd 7 2025311 10:338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西南边疆社会有很多新的时代命题需要研究,亟待新时代的社会学者深入探索。三、传承和开拓:云南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的探索传承魁阁学术传统是新时代社会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忘初心的要求。20 世纪50 年代初院系调整后,魁阁学术传统在云南大学仍有延续。1995 年,云南大学重新恢复社会学系并设置了社会学专业。自恢复社会学系以来,云南大学社会学系致力于培养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传承社会学中国本土化的魁阁学术传统,扎根西南边疆,服务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学专业人才。本书从2020 至2023 年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篇论文。第一篇是关于“魁阁”学派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学术史与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第二篇是对魁阁时期张之毅曾经调研过的但最终调研报告丢失的田野点——榆村进行的实地研究;第三篇是对边境贸易中的社会网络变迁进行的田野研究;第四篇聚焦于西南边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移民的生计变迁问题。《社会学本土化的实践——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38—1954)》是对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在1938 至1954 年期间的社会学本土化实践进行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论文以社会学本土化为研究视角,梳理、分析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38 至1954 年间的教学与科学实践。论文利用民国时期云南大学及社会学系相关档案、报纸、图书等史料,以吴文藻开创、费孝通主导、杨堃领导至社会学系1954 年取消并入经济系、历史系这一段学科史为背景,对每一段时期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培养、教学研究进行梳理,尤其是对还未引起学界关注的1948—1954 年这段时间由杨堃主导的社会学系的教学研究、生产实习的梳理与分析,力图从中国社会学史中发掘社会学本土化在云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170x240.indd 8 2025311 10:339序南的实践经验,为学界有关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的讨论提供新的材料和可能性。《整合与分化:榆村经济社会变迁(1945—2021)》是对魁阁时期张之毅曾经调研过的田野点——榆村进行的实地研究。论文从整合与分化的角度,按照时间维度划分为三个时间段,描述榆村不同时间段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榆村的经济社会变迁。1949 年之前的社会(主要是1945 至1949 年这个时间段)体现了传统社会或者伦理社会特征,论文主要探讨了这一时期家庭经济整合对个体的影响,整合方式主要是依靠血缘、地缘进行的先赋性整合。从1949 到1978 年的中国社会,也称总体性社会,整合方式主要是政治整合,先赋性的社会整合从属于国家层面的政治整合。新政权的建立将个体从家庭中抽离出来,直接嵌入“个体 国家民族”的轴线中去,使个体和国家面对面。1978 年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总体性的转变,从一个分化程度较低、分化速度缓慢、具有较强同质性的社会加速分化。农村的分化首先是在村庄里,社会分化的同时个体意识日渐独立,个体化进程反过来又加速整个社会经济分化,导致个体之间、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和社会地位产生两极分化。社会整合与社会分化是社区变迁中的两种重要过程,该论文的研究视角体现了整体性视角,以社区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属于综合研究的一种探索。论文试图通过榆村经济社会变迁的研究回答这样的问题,即传统社会下以家户为单位的家庭经济整合方式在不断分化的社会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理论思考,作者认为,随着社会不断分工,现代化推进,个体化社会的到来,个体从家庭中脱嵌出来,这给个体带来了流动、选择和自由,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支持,个体的经济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甚至得自己独自面对社会风险。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170x240.indd 9 2025311 10:3310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边境贸易中的社会网络变迁——以云南省都龙口岸为例》以社会网络分析范式为理论背景,通过历史叙事的方式对都龙口岸边境贸易发展及社会网络中强关系、弱关系纽带作用的变化进行了探讨。论文的主要线索是围绕都龙口岸边境贸易的正式化过程讨论经济活动中强关系、弱关系纽带效用的变化。研究发现,在边境贸易的初期发展阶段中,由于管理非正式、开发滞后等原因,边民间长期互惠关系孕育出的强关系纽带在促成灰色性质的跨境经济互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口岸建设进程的推进,都龙口岸正式升级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后,人流、物流管理的加强使边民间社会网络面临断链。在科层制建设、外来资本输入的双重推动下,平台化、高信息效率的弱关系逐渐取代强关系的地位。在边境贸易正式化的推进过程中,灰色贸易的停止让原本的边贸繁荣村出现了村落空心化、边民边缘化等现象。边民、政府、外来投资者之间因群体内聚力的增加而互相产生隔离。村内青壮年劳动力在养家、房屋贷款等多方面的压力下大量外流。隔离产生的边民边缘化现象不仅标志着灰色贸易的终止,更蕴含着边疆经济开发中边民与边境贸易正式化的矛盾。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口岸建设不断地吸引外来劳动力,这一矛盾将成为限制边境贸易正式化释放巨大动力的阀门。论文最后做出了思考,认为诸如都龙口岸的边境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采取杜绝灰色贸易行为、优化口岸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加一般贸易占比等措施。但在微观社会结构层面则应注重弱关系纽带作用建设缺失所造成的问题。同时,在下一步的建设中应妥善考虑边民与边境贸易的关系,让边民及其优势成为推动边境经济建设的巨大助力。《嵌入性视角下生态移民的生计变迁研究——以云南省C 市为例》关注的是生态移民的生计变迁问题。论文基于嵌入理论,运用质性研究的调查方法和纵向比较研究的分析方法,以C 市的Y 新村、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170x240.indd 10 2025311 10:3311序X 民宿村、L 小区及在建安置社区四个不同时期的移民社区为研究案例,社区内生态移民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论文围绕搬迁补偿安置政策、移民就业变迁、移民社区的结构与资源、移民的社会文化心态等进行资料收集,对生态移民的生计变迁进行全过程、多角度的影响要素分析、行动选择分析与结果分析,展现了移民农户动态的生计变迁过程。研究发现:第一,在形塑移民生计的过程中,政治嵌入性通过影响结构嵌入性与认知嵌入性对生态移民的生计变迁施加影响,文化嵌入性作为外部因素直接作用于生计变迁。具体表现为:搬迁补偿安置政策的资源再分配使安置社区的社会关系重组及移民的生计资本发生变动,再通过转型期社会文化的外在影响,农户的生计发生多样性变迁。第二,从就业行业、就业方式与就业空间三个维度来识别和提炼生态移民生计变迁的轨迹和方式,发现生态移民的生计遵循着“农转非”轨迹、“自雇转他雇”轨迹、“本地转异地”轨迹,生计方式从移民前的本地农业自营和非农业受雇为主转为本地农业受雇、非农业受雇、异地农业自营与异地非农业受雇多元并存的形态。移民农户分化成土地承包大户、创业者、农业帮工、外出租地者、农民工等生计群体。这一过程最终产生的影响包括社会支持网络弱化、持续性收入流中断、低质量就业与不稳定就业。论文通过C 市的实证研究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移民面临的转变,客观分析了其积极效应和带来的冲击与压力:新型城镇化发展时期,生态指标被纳入城市化评价体系,通过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推进生态核心区内居民、耕地、企业有序退出,发展集约型、绿色型、可持续型的城市,以此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C 市的生态移民搬迁项目正是对这一绿色发展观的实践,采取了土地流转、企事业单位退出、房屋住宅拆除搬迁等一系列措施。这一项目初衷是正向利好的,但移民项目也带来村落社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170x240.indd 11 2025311 10:3312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区的解体、社会关系的弱化、稳定生计模式的动荡等一系列副作用。对此,论文提出了一些主张:对移民农户整体上采取人力资源投资与项目投资策略,以提升移民主体能力、开发本地就业机会;对农业依赖型的移民采取农业再开发策略,以农民为主体,发展集体农业生产。综合来看,本书所选论文体现了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生学术研究上承先启后的取向。即自觉梳理魁阁历史遗产,注重魁阁学术传统的传承,同时又关注新时代西南边疆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学议题,呈现了面向当下和探索未来的开拓意识。从研究范式来看,本书所选论文除了第一篇属于文献研究,其余几篇都是深入具体社区或机构开展实证调查的成果,这一点比较好地体现了社会学注重经验研究的学科特点。自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以及实证方法的倡导至今,社会学的主流研究一直以实证研究为特点。正如孔德所倡导的,“观察优于想象”。社会学从诞生之时起就致力于一种区别于思辨研究的范式,通俗来说就是倡导放下书本而到现场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深入具体的社会,就要关注社会现实,对当前社会的现状与变迁保持学术敏感性。本书所选论文关注的议题中,关于村庄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变迁、边境贸易中的社会网络、农村外流人口与村庄的关联以及生态移民的生计变迁都是西南边疆社会变迁中的现实问题,属于社会学的常见主题。从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来看,本书所选论文研究地点全部都在西南边疆地区,延续和传承了云南大学社会学魁阁时期注重西南边地的本土化传统。从研究方法来看,本书所选论文使用的方法以质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相对较少。质性研究是魁阁时期学术前辈的主要研究方法,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170x240.indd 12 2025311 10:33
展开
目录
序 1社会学本土化的实践——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38—1954)……丁 靖 1绪论 3一、社会学本土化的实践:吴文藻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 33二、“魁阁”时期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本土化的实践 57三、后魁阁时期:1946—1951 87四、艰难的调整:1951—1954 111五、结论与讨论 153整合与分化:榆村经济社会变迁(1945—2021)……刘忠文 175导论 177一、传统时期榆村的社会经济 210二、1949—1978 年榆村社会经济 226三、改革开放以来榆村经济生活变迁 243四、结论 262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170x240.indd 1 2025311 10:332继承与开拓:魁阁传统与扎根云南本土的新时代研究边境贸易中的社会网络变迁——以云南省都龙口岸为例……蒋 平 269导论 271一、长期互惠孕育的强关系纽带 294二、非正式边境贸易与强关系纽带 308三、边境贸易正式化催化的弱关系纽带 340四、结论及反思 352嵌入性视角下生态移民的生计变迁研究——以云南省C 市为例……李 洪 359导论 361一、C 市移民的宏观生计背景与生态移民历史 381二、嵌入性视角下的生计冲击与经济行动选择 394三、“嵌入”之后:分化与风险437四、结论与讨论 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