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概念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
1.2.1 明确滨水空间植物的配置原则
1.2.2 给出滨水空间植物的种植方式
1.2.3 总结滨水空间植物配置模块
1.2.4 制定滨水绿化植物名录及其设计标准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每木调查法
1.4.2 样方调查法
1.4.3 制图法
1.4.4 分类比较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常用滨水植物选择及设计标准
2.1 滨水植物选择依据
2.1.1 依据植物的观赏特性
2.1.2 依据驳岸形式
2.1.3 依据水体的形式
2.1.4 依据地域性
2.1.5 依据引鸟和引蝶的特性
2.2 滨水植物分类
2.2.1 岸际陆生植物
2.2.2 水源湿生植物
2.2.3 水生植物
2.2.4 消落带植物
2.3 乔木设计标准及主要植物
2.3.1 乔木设计标准
2.3.2 常绿乔木
2.3.3 落叶乔木
2.4 灌木设计标准及主要植物
2.4.1 灌木设计标准
2.4.2 常绿灌木
2.4.3 落叶灌木
2.5 地被设计标准及主要植物
2.5.1 地被设计标准
2.5.2 木本地被
2.5.3 草本地被
2.6 藤本植物设计标准及主要植物
2.6.1 藤本植物设计标准
2.6.2 木质藤本植物
2.6.3 草质藤本植物
2.7 水生植物设计标准及主要植物
2.7.1 水生植物设计标准
2.7.2 挺水植物
2.7.3 浮叶植物
2.7.4 漂浮植物
2.7.5 沉水植物
2.8 消落带植物设计标准及主要植物
2.8.1 消落带植物设计标准
2.8.2 消落带植物种类
2.8.3 其他较耐淹植物种类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滨水绿化配置依据、要求和原则
3.1 长江中下游滨水条件
3.1.1 自然地理
3.1.2 区域划分
3.1.3 自然资源
3.1.4 水系情况
3.1.5 古代文明
3.2 配置依据
3.2.1 《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
3.2.2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16)
3.2.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 号)
3.2.4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2018年)
3.2.5 《植物设计师应用手册》(2012年)
3.3 配置要求
3.3.1 从生长习性考虑园林植物配置
3.3.2 从观赏特性考虑园林植物配置
3.3.3 从观赏季节考虑园林植物配置
3.3.4 从自然及人文环境考虑园林植物配置
3.4 配置原则
3.4.1 生态优先原则
3.4.2 乡土适地原则
3.4.3 季相突出原则
3.4.4 兼顾功能原则
3.4.5 自然艺术原则
3.4.6 经济适用原则
3.4.7 美学原则
3.4.8 尊重现状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种植方式研究
4.1 种植方式分类
4.1.1 点状独立式植物造景
4.1.2 线状序列式植物造景
4.1.3 面状组合式植物造景
4.2 点状空间种植方式
4.2.1 滨水
4.2.2 陆地
4.2.3 小结
4.3 线性空间种植方式
4.3.1 滨水
4.3.2 陆地
4.3.3 小结
4.4 面状空间种植方式
4.4.1 滨水
4.4.2 陆地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4.5.1 种类
4.5.2 高度与层次
4.5.3 综合数量指标
4.5.4 不足
第5章 配置模块分析
5.1 植物配置模块的形成
5.1.1 空间定位及性能
5.1.2 空间大小及功能
5.1.3 空间构成要素
5.2 植物配置模块的编码
5.3 单层植物配置模块
5.3.1 单层灌木结构
5.3.2 单层地被结构
5.3.3 单层植物配置模块应用场景
5.4 二层植物配置模块
5.4.1 乔木+地被结构
5.4.2 灌木+地被结构
5.4.3 二层植物配置模块应用场景
5.5 三层及以上植物配置模块
5.5.1 三层植物结构
5.5.2 三层结构植物配置模块应用场景
5.5.3 四层及以上结构
5.5.4 四层及以上结构植物配置模块应用场景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应用
6.1 邓家河片区综合利用 EPC+F+O项目D区
6.1.1 项目概况
6.1.2 植物配置原则
6.1.3 植物配置总体设计
6.1.4 植物配置详细设计
6.1.5 小结
6.1.6 滨水绿化植物的选择应用
6.2 武汉东湖绿道项目
6.2.1 项目概况
6.2.2 现状植物资源分析
6.2.3 植物配置原则
6.2.4 植物配置总体设计
6.2.5 植物配置详细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