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先进封装技术前沿
1.1 引言
1.2 倒装芯片凸点成型及键合/组装
1.2.1 倒装芯片凸点成型
1.2.2 倒装芯片键合/组装
1.3 混合键合
1.3.1 混合键合的一些基本原理
1.3.2 索尼的CMOS图像传感器(CIS)混合键合
1.3.3 台积电的混合键合
1.3.4 英特尔的混合键合
1.3.5 SK海力士的混合键合
1.4 2D IC集成
1.5 2.1D IC集成
1.5.1 封装基板上的薄膜层
1.5.2 嵌入有机封装基板的精细金属线宽/线距RDL桥
1.5.3 嵌入扇出型环氧模塑料(EMC)的精细金属线宽/线距RDL桥
1.5.4 精细金属线宽/线距RDL柔性桥
1.6 2.3D IC集成
1.6.1 SAP/PCB方法
1.6.2 先上晶扇出型方法
1.6.3 后上晶扇出型方法
1.7 2.5D IC集成
1.7.1 AMD/联电的2.5D IC集成
1.7.2 英伟达/台积电的2.5D IC集成
1.7.3 2.5D IC集成的一些近期进展
1.8 3D IC集成
1.8.1 3D IC封装(无TSV)
1.8.2 3D IC集成(有TSV)
1.9 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
1.9.1 片上系统(SoC)
1.9.2 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方法
1.9.3 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的优点和缺点
1.9.4 赛灵思的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
1.9.5 AMD的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
1.9.6 CEA-Leti的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
1.9.7 英特尔的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
1.9.8 台积电的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
1.10 扇入型封装
1.10.1 6面模塑的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WLCSP)
1.10.2 WLCSP的可靠性:常规型与6面模塑型
1.11 扇出型封装
1.12 先进封装中的介质材料
1.12.1 为什么需要低Dk和低Df的介质材料
1.12.2 为什么需要低热膨胀系数的介质材料
1.13 总结和建议
参考文献
第2章 芯片分区异质集成和芯片切分异质集成
2.1 引言
2.2 DARPA在芯粒异质集成方面所做的努力
2.3 片上系统(SoC)
2.4 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方法
2.5 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的优点和缺点
2.6 赛灵思的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
2.7 AMD的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
2.8 英特尔的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
2.9 台积电的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
2.10 Graphcore的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
2.11 CEA-Leti的芯粒设计与异质集成封装
2.12 通用芯粒互联技术(UCIe)
2.13 总结和建议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1 引言
3.2 硅通孔(TSV)
3.2.1 片上微孔
3.2.2 TSV(先通孔工艺)
3.2.3 TSV(中通孔工艺)
3.2.4 TSV(正面后通孔工艺)
3.2.5 TSV(背面后通孔工艺)
3.3 无源TSV转接板与有源TSV转接板
3.4 有源TSV转接板的制备
3.5 基于有源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3D IC集成)
3.5.1 UCSB/AMD的基于有源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5.2 英特尔的基于有源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5.3 AMD的基于有源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5.4 CEA-Leti的基于有源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6 无源TSV转接板的制作
3.6.1 TSV的制作
3.6.2 RDL的制作
3.6.3 RDL的制作:聚合物与电镀铜及刻蚀方法
3.6.4 RDL的制作:SiO2与铜大马士革电镀及CMP方法
3.6.5 关于铜大马士革电镀工艺中接触式光刻的提示
3.6.6 背面处理及组装
3.7 基于无源TSV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2.5D IC集成)
3.7.1 CEA-Leti的SoW(晶上系统)
3.7.2 台积电的CoWoS(基板上晶圆上芯片)
3.7.3 赛灵思/台积电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7.4 Altera/台积电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7.5 AMD/联电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7.6 英伟达/台积电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7.7 台积电含深槽电容(DTC)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7.8 三星带有集成堆叠电容(ISC)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7.9 Graphcore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7.10 富士通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7.11 三星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I-Cube4)
3.7.12 三星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H-Cube)
3.7.13 三星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MIoS)
3.7.14 IBM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TCB)
3.7.15 IBM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混合键合)
3.7.16 EIC及PIC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二维并排型)
3.7.17 EIC及PIC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三维堆叠型)
3.7.18 Fraunhofer基于玻璃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7.19 富士通基于玻璃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7.20 Dai Nippon/AGC基于玻璃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7.21 GIT基于玻璃转接板的多系统和异质集成
3.7.22 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乌尔姆大学的化学镀玻璃转接板
3.7.23 总结和建议
3.8 基于堆叠TSV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