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讨论了汉字的性质、起源、字体,由此入手纵向地论述汉字记词方式辩证演进的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汉字以单音节词为单位据义构形,它起始于“依类象形”而发展于“比类合谊”的合成化,拓展于“依声托事”而完备于“以类附声”的形声化。经过“表形→表音→兼表义音”的辩证演进,历史地形成了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制。进而讨论了现代通用汉字的“四定”规范与汉字历史演变的三大规律。
接着横向地讨论汉字结构功能的协同完善。汉字是一个处于特定开放语境中的自组织系统,它的结构功能是在汉字表意性质与语言经济原则的协同作用下优化发展的。汉字具有以少驭多的层级结构,七八万汉字是由四五百个基础字符按有理的字式层级合成出来的。汉字具有推类示义的表意功能,71个核心义符的参构字是古今汉字的主体,它们就是汉字系统保持表意性质的压舱石。汉字具有高度集中的用字规律,2500个最常用字就覆盖了98%的现代自然语料。进而讨论了汉字多重联系的形音关系、汉字的科学教学与汉字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坚持从汉字是表意文字的实际出发,注重中西语言学研究思路的结合,把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与计量分析结合起来,把字语研究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以力求理论上的深化认知与实践中的有效应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