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版自序
上卷 邓嗣禹回忆录
第一章 北大任教岁月(1946-1947年)
一、我为何选择北大
二、北大教授的趣事
三、我与胡适校长的交往
四、胡适之先生何以能与青年人交朋友
五、从粤汉路惨案看中国的公共事业
六、返美途中考察日本教育
第二章 第一次对中国的考察(1972年)
一、从香港到广州、上海
二、上海的历史与见闻
三、杭州的历史与风情
四、从南京到北京
五、外交部宴请与学者交流
六、沈阳与鞍山
七、西安与延安
八、郑州与武汉
九、广州与佛山
第三章 第二次在中国的旅行(1978年)
一、在上海与燕大同学相聚
二、在北京看望老朋友
三、到天津拜访郑天挺
四、对于两次旅行的比较
第四章 第四次回国纪实(1985年)——参加林则徐诞辰200周年活动
一、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二、两封书信披露活动细节
三、参加纪念活动的四位历史学家
四、走近林则徐
第五章 香港、澳门访问始末(1956年)
一、国家出台引智政策,周恩来总理密切关注
二、周一良撰写长信,情真意切劝诸君回国
三、考察港澳海外窗口,父女团聚畅所欲言
下卷 邓嗣禹学术年谱
年谱凡例
第一章 1905-1937年(出生-32岁)
1905年出生
1908年3岁
1910年5岁
1913年8岁
1915年10岁
1920年15岁
1922年17岁
1923年18岁
1926年21岁
1928年23岁
1929年24岁
1931年26岁
1932年27岁
1933年28岁
1934年29岁
1935年30岁
1936年31岁
1937年32岁
第二章 1938-1950年(33-45岁)
1938年33岁
1939年34岁
1940年35岁
1941年36岁
1942年37岁
1943年38岁
1944年39岁
1945年40岁
1946年41岁
1947年42岁
1948年43岁
1949年44岁
1950年45岁
第三章 1951-1965年(46-60岁)
1951年46岁
1952年47岁
1953年48岁
1954年49岁
1955年50岁
1956年51岁
1957年52岁
1958年53岁
1959年54岁
1960年55岁
1961年56岁
1962年51岁
1963年58岁
1964年59岁
1965年60岁
第四章 1966-1988年(61-83岁)
1966年61岁
1967年62岁
1968年63岁
1969年64岁
1970年65岁
1971年66岁
1972年67岁
1973年68岁
1974年69岁
1975年70岁
1976年71岁
1977年72岁
1978年73岁
1979年74岁
1980年75岁
1981年76岁
1982年11岁
1983年78岁
1984年79岁
1985年80岁
1986年81岁
1987年82岁
1988年83岁
第五章 谱后:邓嗣禹逝世之后在国内外的影响
附录一邓嗣禹与他的汉学研究
附录二邓嗣禹先生出版著作的相关信息
附件三以邓嗣禹先生为主要研究与纪念文章
附录四邓嗣禹书评文章刊载文献
附录五译名对照表
主要参考文献
译后与撰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