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油茶病害与防控机制研究
0.00     定价 ¥ 2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5729
  • 作      者:
    作者:伍建榕//陈健鑫//周嫒婷//马翔|责编:张会格//高璐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油茶常见病害,特别是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的生物学特性、病害诊断及病原菌鉴定方法、生态调控技术以及生物与化学防治措施。本书共分为10章,概述了油茶病害的基本概念与发生情况,详细探讨了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的病原、症状、发病条件,强调了生物防治及生态调控技术在病害防控中的作用,并解析了相关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书中提出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以实现可持续的油茶生产。 本书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油茶病害的本质,还能指导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无论是致力于油茶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士,还是从事油茶种植的农户,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此外,本书对于森林保护及林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展开
目录
第1章 研究综述
1.1 油茶的经济重要性及其病害研究综述
1.1.1 油茶概述及其重要性
1.1.2 云南省油茶栽植现状
1.1.3 油茶病害发生现状及研究进展
1.1.4 油茶病害的防治现状
1.2 植物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模型
1.2.1 病原菌与植物的互作模型
1.2.2 病原菌与动物的互作模型
1.3 植物应对病原物的防御机制
1.3.1 植物的组成型抗性
1.3.2 植物的诱导型抗性
1.4 植物免疫中的激素信号转导
1.4.1 茉莉酸/乙烯介导的免疫反应信号转导
1.4.2 水杨酸介导的免疫反应信号转导
1.5 秀丽隐杆线虫抵御病原菌的天然免疫通路
1.5.1 MAPK信号通路
1.5.2 DAF-2/DAF-16信号通路
1.5.3 TGF-β信号通路
1.5.4 PCD信号通路
1.5.5 TLR信号通路
1.6 植物内生菌与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6.1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方法
1.6.2 植物内生菌物种与功能多样性
1.6.3 植物内生菌与宿主关系的研究
1.6.4 根际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
1.6.5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1.7 油茶物候期及树体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的研究进展
1.7.1 油茶物候期研究进展
1.7.2 油茶树体养分研究进展
1.7.3 油茶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7.4 生态化学计量研究进展
第2章 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试剂
2.1.2 供试植物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油茶炭疽病和根腐病的病害调查
2.2.2 油茶炭疽菌和根腐病菌的分离与保存
2.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4 病原菌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
2.2.5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2.2.6 代表性炭疽菌菌株的复合侵染
2.2.7 代表性炭疽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2.2.8 云南油茶炭疽病发病规律研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油茶炭疽病病害调查
2.3.2 油茶炭疽菌的分离
2.3.3 油茶炭疽菌的形态学鉴定
2.3.4 油茶炭疽菌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
2.3.5 油茶炭疽菌的致病性测定
2.3.6 代表性炭疽菌菌株的复合侵染
2.3.7 代表性炭疽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2.3.8 油茶根腐病调查及病原菌鉴定
2.3.9 云南油茶炭疽病发病规律研究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小结
2.4.2 讨论
第3章 油茶炭疽菌和拟南芥互作模型的建立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供试试剂
3.1.2 供试植物
3.1.3 供试菌株
3.1.4 供试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拟南芥的栽植与管理
3.2.2 拟南芥接种油茶炭疽菌
3.2.3 组织化学染色
3.2.4 叶片组织石蜡切片
3.2.5 油茶暹罗炭疽菌actin基因表达量分析
3.2.6 转录组测序及差异基因分析
3.2.7 植物激素影响拟南芥对炭疽菌的抗性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油茶炭疽菌侵染拟南芥进程分析
3.3.2 油茶炭疽菌actin基因表达量分析
3.3.3 总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
3.3.4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3.5 差异基因KEGG功能分析
3.3.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及通路分析
3.3.7 转录因子差异表达分析
3.3.8 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3.3.9 植物激素影响拟南芥对炭疽菌的抗性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第4章 油茶炭疽菌和秀丽隐杆线虫互作模型的建立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供试试剂
4.1.2 供试虫株
4.1.3 供试菌株
4.1.4 供试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油茶炭疽菌的培养
4.2.2 大肠杆菌OP50的培养
4.2.3 线虫的培养及同步化
4.2.4 油茶炭疽菌-秀丽隐杆线虫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4.2.5 油茶炭疽菌分生孢子对线虫存活率的影响
4.2.6 油茶炭疽菌分生孢子对线虫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2.7 油茶炭疽菌代谢物对线虫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2.8 秀丽隐杆线虫响应油茶炭疽菌的转录组分析
4.2.9 秀丽隐杆线虫RNAi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共培养体系培养基的筛选
4.3.2 不同种类油茶炭疽菌分生孢子对线虫存活率的影响
4.3.3 油茶炭疽菌分生孢子对线虫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3.4 油茶炭疽菌代谢物对线虫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3.5 秀丽隐杆线虫响应油茶炭疽菌的转录组分析
4.3.6干扰lact-3、ced-9和ZK218.5 基因对线虫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4.3.7干扰arx-1、coq-8、C13F10.6 基因对线虫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第5章 油茶内生芽孢杆菌防控炭疽病的机制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1.1 供试试剂
5.1.2 供试菌株
5.1.3 供试培养基
5.2 试验方法
5.2.1 内生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5.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