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永恒的桃花源(从自然空间范式到主题住区环境)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6618556
  • 作      者:
    作者:傅文武//杨靖|责编:顾晓阳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12-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通过回溯中国传统理想场所空间“桃花源”的形成、流变与发展,厘清“桃花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范式的建筑学意义,并探讨其导向的具体设计策略,之后思考在这种范式的基础上展开当代住区演绎设计的可能性。 本书主要包含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对桃花源作为一个自然空间范式的思考,通过探讨原初桃花源的形成、桃花源在时空上的演变与内涵的“异变”,以及其不变的本质内涵,发掘出桃花源的建筑学意义;中篇基于当代与桃花源相关的建筑、艺术、文学、聚落实践,以及与桃花源类似的理想人居环境的设计分析,反思并借鉴其设计策略;下篇是对桃花源作为未来理想住区的可能性的思考,从流动的现代性出发,思考桃花源对人身体和心灵的锚固作用,从共同体角度提出了“主题型住区”这一全新的设计理念,并以教学设计为例展开了深入探索,发掘主题型住区的多元作用。
展开
目录
桃花源记
桃花源诗
引言
上篇 桃花源作为“自然”空间范式
第1章 原初的桃花源
1.1 乱世中的想象
1.1.1 纷乱的时代
1.1.2 陶渊明的人生境遇
1.1.3 何时作出桃花源
1.2 避世处还是神仙所
1.2.1 避世处而非神仙所
1.2.2 难以避免的神话意味
1.3 桃花源原型在何处
1.3.1 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
1.3.2 在武陵
1.3.3 在酉阳
1.4 桃花源的文化来源
1.4.1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1.4.2 儒家“大同”思想
1.4.3 鲍敬言“无君无臣”思想
1.4.4 理想社会思想的对照
第2章 变化的桃花源
2.1 中国时代变迁中的桃源流变
2.1.1 唐:桃源仙境
2.1.2 唐宋:世俗桃源
2.1.3 元明清:归隐桃源
2.1.4 元:欲望桃源
2.1.5 晚清:嫁接乌托邦
2.1.6 现代:城市文明的批判
2.2 当代的桃源“异变”:乌托邦与桃花源
2.2.1 原初话语:乌托邦≈桃花源
2.2.2 内在结构:形式化与反形式化
2.2.3 最终目标:超越化与现实化
2.3 东亚文化圈中的桃源流变
2.3.1 朝鲜:意象组合
2.3.2 日本:心隐文化
第3章 不变的桃花源
3.1 桃花源的哲学基础
3.1.1 桃花源的道家思想基础
3.1.2 桃花源的儒家思想基础
3.1.3 桃花源的佛教思想基础
3.2 陶渊明的“自然”观念
3.2.1 “真”
3.2.2 “自然”
3.2.3 “顺化”
3.3 桃花源作为“自然”空间范式
3.3.1 空间原则:“自由”理想
3.3.2 空间形式:“中”之顺化
3.3.3 空间结构:“无”之叙事
3.3.4 一种关乎“自然”的空间范式
中篇 桃花源作为建筑设计策略
第4章 桃花源作为建筑与艺术设计策略
4.1 贝聿铭“美秀美术馆”
4.2 李兴钢“瞬时桃花源”
4.3 徐冰“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4.4 “被遮蔽的桃花源”展览
第5章 桃花源作为聚落设计策略
5.1 制度:桃源文学的聚落想象
5.1.1 原初桃花源的扁平结构
5.1.2 格非“花家舍”的上层建筑
5.1.3 制度策略:“人”的基层自治
5.2 桃源聚落的空间设计:中国理想住宅想象?
5.2.1 “桃花源”住区的出现与发展
5.2.2 “桃花源”住区成立的原因
5.2.3 “桃花源”住区并非“桃花源”
第6章 理想人居环境的设计参照与策略研究
6.1 自由社会
6.1.1 微型社会
6.1.2 单元叠合
6.1.3 自我领域
6.2 超越居住的感官体验
6.2.1 路径与漫游
6.2.2 异质化
6.2.3 色彩与形式
6.3 社区书写
6.3.1 突破性
6.3.2 网红效应
下篇 桃花源作为主题住区环境
第7章 当代住区的审视
7.1 当代中国居住问题
7.1.1 户内空间:人与人的断裂
7.1.2 户外空间:人与自然的断裂
7.1.3 空间形式:人与本土文化的断裂
7.2 问题剖析:流动的现代性
7.2.1 人口流动下的居住机器
7.2.2 资本流动下的建筑商品
7.2.3 价值流动下的无家可归
7.3 策略提出:住区共同体的营造
7.3.1 共同体的发展
7.3.2 共同体在当代社会何以可能?
第8章 走向“主题型住区”
8.1 为何采取“主题”策略
8.1.1 “主题”的有效性
8.1.2 “主题”的可行性
8.2 主题型住区的设计原则
8.2.1 住区与主题结合的紧密性
8.2.2 主题型住区的包容性
8.3 主题型住区的教学设计实践
8.3.1 “现世桃花源”教学课程设计
8.3.2 主题型住区设计成果展示
8.4 主题型住区的作用和意义
8.4.1 作为一种住宅设计策略
8.4.2 作为一种住宅开发策略
8.4.3 作为一种社会改善策略
结语
附录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陶渊明年谱与时代大事记
附录三:中国历代桃源图信息统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