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亚热带退化林地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林学基础研究系列
0.00     定价 ¥ 2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04358
  • 作      者:
    作者:方晰//陈婵//辜翔|责编:张会格//刘新新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根据位于亚热带的湘中丘陵区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4个植被恢复阶段调查研究数据,解析了植物群落组成、区系特征及空间结构随植被恢复阶段的演替规律;揭示了林内小气候、凋落物特征与生物量空间分配对碳密度形成的协同作用;创新性引入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阐明植被-凋落物层-土壤系统碳氮磷元素平衡关系及其生态约束机制;聚焦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量化了活性碳组分与有机碳矿化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磷形态分级技术,揭示了植被恢复对土壤磷有效性提升的生物地球化学路径;构建氮磷循环耦合模型,阐明养分吸收–转化–归还过程的协同演化特征及其对生态恢复的驱动效应。 本书可供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自然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考阅读。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
1.1 植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的研究概述
1.1.1 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研究内容及其作用
1.1.2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研究方法
1.1.3 亚热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研究
1.1.4 亚热带植被恢复过程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3 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研究方法
1.3.1 样地设置
1.3.2 样地植物群落调查
1.3.3 植物群落组成特征的分析方法
1.4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组成与数量特征
1.4.1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1.4.2 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1.4.3 植物群落的物种重要值
1.4.4 植物群落的相似性
1.4.5 讨论
1.5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的区系特征
1.5.1 科的地理分布
1.5.2 属的地理分布
1.5.3 讨论
1.6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1.6.1 径阶结构
1.6.2 垂直结构
1.6.3 讨论
1.7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内小气候、凋落物、土壤基本特征
2.1 研究概述
2.1.1 林内小气候的研究
2.1.2 森林凋落物及其养分特征的研究
2.1.3 森林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的研究
2.2 林内小气候、凋落物和土壤性质的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样地植物群落调查
2.2.2 林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测定
2.2.3 浅层土壤温度、质量湿度的测定
2.2.4 年凋落物量的收集和测定
2.2.5 凋落物分解速率的测定
2.2.6 凋落物层现存量的测定及其分析样品的采集、处理
2.2.7 凋落物初始碳、氮、磷含量和地表凋落物层养分元素含量的测定
2.2.8 土壤剖面特征调查
2.2.9 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方法
2.2.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3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群落内小气候特征
2.3.1 群落内的空气温度
2.3.2 群落内的空气相对湿度
2.3.3 群落内浅层土壤温度
2.3.4 群落内浅层土壤湿度
2.3.5 群落内气温与空气相对湿度的相关性
2.3.6 小气候因子与植被恢复阶段的相关性
2.3.7 讨论
2.4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凋落物及其养分特征
2.4.1 年凋落物量及其组成
2.4.2 凋落物量的年变化
2.4.3 凋落物的分解
2.4.4 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分布特征
2.4.5 凋落物层现存量的季节变化
2.4.6 凋落物层营养元素的含量
2.4.7 凋落物层营养元素的储量及其释放率
2.4.8 凋落物层现存量、营养元素含量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
2.4.9 讨论
2.5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
2.5.1 土壤物理性质
2.5.2 土壤化学性质
2.5.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2.5.4 土壤酶活性
2.5.5 讨论
2.6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碳密度特征
3.1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碳密度的研究概况
3.1.1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森林生物量的研究
3.1.2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研究
3.2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碳密度的研究方法
3.2.1 样地设置、样地植物群落调查
3.2.2 生物量的测定、植物样品采集与处理
3.2.3 植物样品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3.2.4 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及分析方法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
3.3.1 植被层的生物量及其空间分配
3.3.2 地表凋落物层的现存量
3.3.3 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配
3.3.4 群落生物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3.3.5 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3.3.6 讨论
3.4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生态系统碳密度特征
3.4.1 不同样地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的碳含量
3.4.2 植被层碳密度
3.4.3 凋落物层碳密度
3.4.4 土壤层碳密度
3.4.5 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垂直分配格局
3.4.6 碳密度与物种多样性、植物密度、生物量和土壤碳含量、土壤密度的相关性
3.4.7 讨论
3.5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1 生态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概述
4.1.1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提出及其生态学意义
4.1.2 生态系统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重要性
4.1.3 植物叶片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研究
4.1.4 凋落物层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研究
4.1.5 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研究
4.1.6 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关联性
4.1.7 生态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4.2 植物叶片–凋落物层–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的研究方法
4.2.1 植物叶片、凋落物层分析样品的采集、处理及测试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