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位于亚热带的湘中丘陵区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4个植被恢复阶段调查研究数据,解析了植物群落组成、区系特征及空间结构随植被恢复阶段的演替规律;揭示了林内小气候、凋落物特征与生物量空间分配对碳密度形成的协同作用;创新性引入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阐明植被-凋落物层-土壤系统碳氮磷元素平衡关系及其生态约束机制;聚焦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量化了活性碳组分与有机碳矿化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磷形态分级技术,揭示了植被恢复对土壤磷有效性提升的生物地球化学路径;构建氮磷循环耦合模型,阐明养分吸收–转化–归还过程的协同演化特征及其对生态恢复的驱动效应。
本书可供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自然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考阅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