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服装的起源
1.1 人类——“裸猿”学说
1.2 服装的起源——先防寒还是先装饰身体?
第2章 现代社会中服装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来吧,一起街角观察
2.1 初步预测
2.2 开启探索之路吧!
2.3 观察行人一年的时间
2.4 各类服装穿着率的年度变化情况
2.5 日平均气温与服装穿着率之间的关系
2.6 即使是同样的气温,暖季(春季)和冷季(秋季)哪个季节穿得更厚?
2.7 其他气象条件对穿着率有何影响?
第3章 穿脱行为的触发因素——探究冷热感知之谜
3.1 解谜的“钥匙”——人是恒温动物
3.2 体温调节——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3.3 产热方式——能量代谢
3.4 散热方式一——显热传递(温度差引起的热传递)
3.5 散热方式二——潜热传递(蒸发产生的热传递)
3.6 产热与散热的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
3.7 探索冷热感知之谜——自主性体温调节与行为性体温调节
第4章 皮肤对温冷觉、湿润感的感受性
4.1 皮肤的温点和冷点
4.2 温点和冷点绘图的再现性
4.3 温点和冷点分布密度的部位差异
4.4 温点和冷点的分布密度与温觉和冷觉的关系
4.5 温冷觉阈值测量装置的开发
4.6 温冷觉阈值的部位差异与衰老
4.7 与其他有关衰老的研究结果的比较
4.8 服装的舒适性和湿润感——皮肤没有湿润感的感受器!
4.9 探索湿润感的真面目一——全身的湿润感
4.10 探索湿润感的真面目二——局部的湿润感
第5章 测量服装的保暖性、散热性
5.1 美国暖体假人的研发
5.2 日本暖体假人的研发
5.3 文化学园大学暖体假人家族的研发
5.4 表示服装保暖性的单位——克罗值
5.5 关于服装表面空气(边界层)的热阻
5.6 不依赖于暖体假人的克罗值的估算
5.7 服装湿阻的测定——出汗暖体假人的研发
5.8 面向全球标准的循环测试
5.9 通过热阻推算湿阻
5.10 暖体假人在未来服装领域使用方面的课题
第6章 服装的防寒措施——控出谋入
6.1 通过服装抑制散热
6.2 保暖哪里有效?保暖的要点是什么?
第7章 服装的防暑措施——控入谋出
7.1 人先天就是耐热动物
7.2 暑热下的生理反应
7.3 通过服装防暑的对策
7.4 接触冷感面料
第8章 气候与舒适穿衣之间的定量关系——体感温度指标的利用
8.1 基于PMV的气温与舒适克罗值之间的关系
8.2 基于SET*的气温与着装舒适克罗值之间的关系
8.3 穿衣舒适区域预测
第9章 世界的民族服装与日本的民族服装
9.1 民族服装的材料与基本形态
9.2 世界各地的气候特征与民族服装
9.3 民族服装保暖性与气候关系的实验研究
9.4 日本的气候与和服文化
第10章 不同类型的服装与气候——从睡衣到运动服,从童装到老人服装
10.1 睡眠与服装——睡衣与寝具
10.2 运动与服装——运动服、登山服等户外服装
10.3 特殊环境与服装——防护服
10.4 年龄与服装——婴幼儿服装、老年服装
第11章 环保时代的气候与服装——清凉商务等举措的推进
11.1 清凉商务的推进及其影响
11.2 针对清凉商务的意识调查
11.3 企业针对清凉商务和温暖商务的举措
11.4 针对服装产品的LCA举措
终章 近未来的时尚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通过“街头观察”看到的清凉商务的着装效果
附录2 世界民族服装与气候类型图
附录3 与气温相适应的标准着装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