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
1.2.3 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的研究
1.2.4 关于国家治理统计测度与评价研究
1.2.5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工作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家治理理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产生与发展
2.1 治理理论的兴起
2.2 西方国家治理理论的历史演进
2.2.1 国家干预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4 结构理论
2.2.5 治理理论
2.3 新中国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
2.3.1 创立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2.3.2 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
2.3.3 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
2.3.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5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3.6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理念
2.4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2.4.1 理论逻辑
2.4.2 制度逻辑
2.4.3 实践逻辑
2.5 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2.5.1 社会主义治理制度和治理机制尚未健全
2.5.2 公众与社会组织的国家治理参与度较低
2.5.3 国家治理面临价值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2.5.4 国家治理主体的整体治理能力不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测度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
3.1.1 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概念
3.1.2 现代化的内涵与发展
3.1.3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3.2 国家治理现代化评价要素分析
3.2.1 政策分析
3.2.2 关键词分析
3.2.3 评价要素分析
3.3 国家治理现代化测度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国家治理现代化测度与评价的原则
3.3.2 国家治理现代化测度与评价指标初选
3.3.3 国家治理现代化测度与评价指标的约简
3.3.4 国家治理现代化测度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集结算子的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测度方法研究
4.1 集结算子及其性质
4.1.1 平均集结算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4.1.2 加权平均集结算子
4.1.3 基于位置信息的平均集结算子
4.2 复合平均集结算子
4.2.1 复合平均集结算子的概念
4.2.2 算术平均复合集结算子
4.2.3 几何平均复合集结算子
4.2.4 有序算术平均复合集结算子
4.2.5 有序几何平均复合集结算子
4.2.6 幂平均复合集结算子
4.3 基于平均算子的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测度方法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基于几何平均算子的一级指标现代化水平测度模型
4.3.3 基于复合集结算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测度模型
4.3.4 基于平均算子的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测度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集结算子方法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测度与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基于全国数据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测度指数分析
5.2.1 全国数据规范化处理
5.2.2 全国数据归一化处理
5.2.3 计算国家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权重
5.2.4 计算国家治理现代化测度指数
5.3 基于省份数据的省域治理现代化水平测度指数分析
5.3.1 数据规范化处理
5.3.2 计算省域治理现代化二级指标权重
5.3.3 省域治理现代化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与分布特征分析
5.3.4 计算省域治理现代化一级指标测度指数并分析其分布特征
5.3.5 省域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数的计算及其分布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云模型-TOPSIS法的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评价研究
6.1 云模型相关理论
6.1.1 云模型的概念
6.1.2 云模型的数字特征
6.1.3 云发生器
6.1.4 云的代数运算
6.1.5 正态云的距离测度
6.2 国家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组合赋权法
6.2.1 基于云模型不确定度的指标赋权法
6.2.2 基于偏差最大化的指标赋权方法
6.2.3 测度评价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组合赋权法
6.3 国家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6.3.1 指标无量纲化概述
6.3.2 国家治理现代化评价问题常用的指标无量纲化方法
6.3.3 国家治理现代化评价问题的指标无量纲化方法选择
6.4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评价方法
6.4.1 传统TOPSIS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6.4.2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评价方法
6.5 实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权重未知情形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动态评价方法
7.1 国家治理现代化动态评价时的时间权重确定方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