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提高公共服务可达性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1.1.2 改善轨道交通可达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
1.1.3 优化轨道交通可达性是北京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1.1.4 “最后一公里”可达性是影响轨道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可达性
2.1.2 轨道交通
2.1.3 轨道交通站域
2.2 关于轨道交通可达性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与空间特征关系研究方法
3.1 可达性研究方法
3.1.1 基于图论的可达性量化分析方法
3.1.2 基于空间网络的可达性量化分析方法
3.2 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度量方法
3.2.1 基于出行成本的可达性量化分析方法
3.2.2 基于空间形态的可达性量化分析方法
3.2.3 基于交互作用的可达性量化分析方法
3.2.4 适用方法探讨
3.3 可达性与空间特征关系分析方法
3.3.1 相关性分析
3.3.2 空间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评估
4.1 轨道交通站域范围现状分析
4.1.1 站域范围获取
4.1.2 站域范围评估结果
4.1.3 站域范围综合分析
4.2 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评估
4.2.1 评估方法改进
4.2.2 相关数据的获取与计算
4.3 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
4.3.1 站域可达性冷热点分析
4.3.2 站域可达性空间自相关分析
4.3.3 站域可达性空间聚类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与空间特征关系研究
5.1 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特征筛选
5.1.1 站域空间特征选择
5.1.2 站域空间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
5.1.3 站域可达性与空间特征相关性分析
5.1.4 站域可达性与空间特征随机森林回归分析
5.1.5 站域空间特征因子筛选结果
5.2 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5.2.1 可达性空间特征模型比较
5.2.2 结果分析与优化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践案例:石景山区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优化
6.1 石景山区轨道交通站域可达性评估
6.1.1 站点与站点承载力
6.1.2 人口分布与需求单元划分
6.1.3 可达性评估结果
6.1.4 不同区域可达性比较
6.2 可达性优化方式模拟分析
6.2.1 步行可达性结果分析
6.2.2 骑行可达性结果分析
6.2.3 结果分析总结
6.3 结合现状精准施策
6.3.1 站域现状调研
6.3.2 优化设计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