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篇
推读1 港乐进军国语歌坛
话题A 香港的“文娱炮弹”
推读2 重品《搭错车》
话题B 风起云涌的港台金曲时代
推读3 《同一首歌》是耶,非耶?
推读4 第三只眼睛看“假唱”
话题C 从歌唱家之声到央视“连环招”
推读5 “包装”的理解误区
推读6 下自成蹊的歌者
推读7 是“天意”,是转变
推读8 《给我新鲜》不新鲜
推读9 莫把花期空错过
推读10 大陆演唱组合透视
话题D 大陆流行乐坛的悄然变革
推读11 批评的准确性
话题E 岭南流行音乐的迅速勃升
推读12 从“青歌大赛”看湖南歌坛
推读13 让湖南歌手唱“自己的歌”
推读14 令人费解的签约
话题F 湖南造星与乐坛往事
银屏观澜篇
推读15 双奖电影节聚焦
推读16 议一议《铁道游击队》
推读17 失之交臂的辉煌
话题G 电影院的休闲时光
推读18 “电视人”与“电视商人”
推读19 话说收视率
推读20 换了角儿,乏了味
推读21 《母亲》的精神
推读22 “宫廷民间剧”的成败
推读23 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
话题H 从电视机到录像厅
推读24 何妨多录制戏曲节目
话题I 综艺时代骤然来临
推读25 遍地“古城”
推读26 《武则天》一闹就热?
话题J 影视新历程里的印记
文艺拾零篇
推读27 奥运的真正魅力
话题K 五环观赛的日子
推读28 我与电台有缘分
推读29 寻寻觅觅新专辑
推读30 磁带柜台“三打假”
推读31 汇款单上的乡情
推读32 作者的无奈
话题L 与收录机和媒体亲密接触的岁月
推读33 两箱小人书
推读34 老爸看《三国》
推读35 “戏曲影碟收藏家”
话题M 书报文化与家庭文艺故事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