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应然之源:时代诉求与国际中文教师质量之间存在矛盾
二、实然之惑:师资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三、必然之解: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信念的导航
第二节 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表述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信念
二、教师信念
三、语言教师信念
四、国际中文教师信念
五、简要述评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行动科学理论
二、社会文化活动理论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资料收集方法
三、研究工具的设计与编制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进入现场
二、收集资料路径
三、整理与分析资料
第四节 研究的质量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推广度问题
三、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实践的捍卫者——整体互动型
第一节 教师A:言教与身教的统一
一、教师A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A宣称的信念
三、教师A使用的信念
第二节 教师J:认知与实践的交融
一、教师J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J宣称的信念
三、教师J使用的信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矛盾的行动者——矛盾冲突型
第一节 教师E:多元文化夹缝下的抉择
一、教师E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E宣称的信念
三、教师E使用的信念
第二节 教师D:理想与现实“共舞”
一、教师D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D宣称的信念
三、教师D使用的信念
第三节 教师B:海内外教学信念的交织
一、教师B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B宣称的信念
三、教师B使用的信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善于反思的妥协者——无意识操控型
第一节 教师C:教学中的习惯性选择
一、教师C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C宣称的信念
三、教师C使用的信念
第二节 教师H:考试文化的隐性渗透
一、教师H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H宣称的信念
三、教师H使用的信念
第三节 教师F:受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呼唤
一、教师F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F宣称的信念
三、教师F使用的信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求生存的健谈者——局部互动型
第一节 教师G:言教胜于身教
一、教师G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G宣称的信念
三、教师G使用的信念
第二节 教师Q:敏于思而慎于行
一、教师Q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Q宣称的信念
三、教师Q使用的信念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教师信念系统运转机理分析
第一节 教师信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路径
一、局部互动型
二、整体互动型
三、无意识操控型
四、矛盾冲突型
第二节 教师信念类型生成的内隐机制
一、向心式生成
二、单线式生成
三、融合式生成
四、嵌套式生成
第三节 影响教师信念类型生成的主要因素
一、学科定位
二、实践性知识
三、反思动力及来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国际中文教师信念的四种类型
二、国际中文教师信念呈现出松散性等特征
三、不同类型的信念向行为转化时呈现差异性
四、不同类型的信念系统生成存在耦合关联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开展差异化的教师培训
二、借助教师共同体反映教师信念
三、优化教师学科信念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