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国家治理”的研究
(二)关于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研究
三、“国家治理”的概念界说
(一)列宁使用“治理”及相关概念的情况
(二)中国“国家治理”的内涵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形成与演进
一、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形成的时代场域
(一)国际环境: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二)俄国时局:历史传统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碰撞
(三)实践需要:巩固和建设新生的俄国无产阶级政权
二、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
(二)文化传统熏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有关著述
(三)借鉴与超越: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推动
三、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一)追求革命进步的家庭氛围
(二)列宁自身的宝贵精神品格
四、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生成的历史分期
(一)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准备时期(1893—1917)
(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对国家治理的初步探索(1918—1921)
(三)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重大转变(1921—1922)
(四)列宁关于国家治理的最后沉思(1922—1923)
第二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设想
一、列宁对君主专制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批判
(一)列宁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二)列宁对俄国经济浪漫主义和民粹派的批判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理论设想
(一)列宁国家理论研究的起点
(二)列宁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三)列宁关于国家本质的理论
(四)列宁关于国家形态的理论
(五)列宁关于“全民治理”的设想
三、发挥国家治理的“政党优势”
(一)无产阶级政党是国家治理的领导“权威”
(二)党的领导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意志和主张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原则
(四)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
第三章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关于国家治理的初步探索
一、十月革命初期列宁的国家治理实践
(一)国家治理的目标:巩固国家政权
(二)经济治理的思路:渐进的“国有化”
(三)社会治理的方式:组织动员群众
二、战时共产主义:非常时期的国家治理举措
(一)治理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
(二)治理核心:阐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三)历史价值:特殊时期的国家治理经验
三、“全俄电气化设想”的国家治理意蕴
(一)治理的技术基础:发展和解放生产力
(二)治理的物质保障:发展大工业大生产
(三)发展先进生产力:“全俄电气化设想”
第四章 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转变
一、国家治理的经济政策转向
(一)经济治理的起点:多层经济结构基础
(二)经济治理的实质: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三)经济治理的方法:利用中间环节过渡
二、国家机关的职能改革和制度创新
(一)国家机关的职能改革
(二)国家机关的制度创新
三、新经济政策的国家治理意蕴
(一)保持多层级经济结构
(二)同农民利益相结合的国家治理意蕴
(三)巩固了国家治理的“工农联盟”基础
(四)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保证经济流转
(五)治理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流转相结合
第五章 列宁最后遗嘱中的国家治理思想
一、探索“民主政治”的政治治理思想
(一)保障民主治理:增加中央委员人数
(二)完善监督体制:改组国家检察机关
(三)提升治理效能:改革国家机关弊病
(四)规范治理行为:加强国家法制建设
二、探索“文化革命”的文化治理思想
(一)文化治理的任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二)文化治理的方式:汲取人类文化成果
(三)文化治理的目的:培育造就时代新人
三、发展“现代商业”的经济治理思想
(一)经济治理方法:以“合作社”为桥梁
(二)经济治理原则:同个人利益相结合
第六章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贡献与当代价值
一、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体系
(一)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结构与内容
(二)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二、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先河
(二)深刻影响了其他社会主义的治理理论和实践
三、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检视和扬弃西方的“治理”话语
(二)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提供经验
四、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党是国家治理的领导核心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资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