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临床实践
第一章 导论及概述
需要一个发展的交互模型
社会认知的发展
心智化:一个多维建构
抑制心智化的后果:再现内部心理状态的前心智化表征
“改变心理”:心理治疗、改善了的心智化和大脑
治疗启示
总结
推荐阅读
第二章 心智化的评估
依恋、心智化和压力中的个体差异
关系特定的心智化和心智化的人际特性
结构式评估心智化
心智化的非结构式评估
结论
推荐阅读
第三章 基本模型之个体治疗技术
不担忧和不知道
治疗会谈中的情感亲近
反向移动
干预过程
结论
推荐阅读
第四章 团体治疗技术
并行心理治疗
团体的焦虑和心智化
团体分析与心智化治疗
心智化团体治疗
结论
推荐阅读
第五章 心智化家庭治疗
在关系背景下心智化的优势
心智化中的困难
心智化家庭治疗的会谈结构
形成假设和制订方案
治疗工作:五步干预技术
心智化当下时刻
提升心智化的活动
会谈间期的活动和任务
结论
推荐阅读
第六章 蕴含心智化的儿童精神分析
发展上的考量
目标人群
理论框架
深思失败且需要同辈督导
治疗师对儿童及其重要他人的立场
儿童的心智化治疗:技术
总结
推荐阅读
第七章 短程治疗
心智化视角下的短程干预
对病人进行心智化教育
心智化练习
关于过程和内容的注解
临床工作者的心智化挑战
总结
推荐阅读
第八章 部分住院设置
病人群体
服务发展原则
治疗目标和治疗计划
部分住院设置下的心智化治疗的结构
心智化环境
培训、遵从模型和团体督导
员工选拔和团体运作
研究
未来的方向
结论
推荐阅读
第九章 门诊设置
门诊服务发展的原则
在团体中发展心智化文化
治疗的形式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实验性门诊治疗方案
结论
推荐阅读
第十章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设置
临床设置
人格障碍病人精神分析过程的概念化
治疗项目
挑战和问题
适应病人需求的治疗模型和引入心智化干预
两种心智化模型
临床应用
总结
推荐阅读
第二部分 特定的应用
第十一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
一些总体上的考量
治疗性干预的内容
治疗师的态度
不知道的立场
治疗师犯错
定制化的干预
治疗师的心智
真实性
治疗师一病人的关系
反移情
结论
推荐阅读
第十二章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心智化
心智化维度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前心智化功能模式
自体感、异化自体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暴力的发展根源
BMT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推荐阅读
第十三章 有风险的婴幼儿的母亲
紧紧抱持:一项针对物质滥用母亲及其婴儿的居家项目
来自研究数据的短程案例
“由内而外的呵护”:针对药物滥用的婴幼儿母亲的门诊心智化治疗
研究方向
为有风险的母婴配对开发新的心智化治疗
结论
推荐阅读
第十四章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一种临床挑战
进食障碍和人格障碍
心智化受损导致进食障碍
对他人心理的心智化
具身心智化
内感受性的紊乱和自体缺陷
重新概念化身体意向扭曲的概念
进食障碍的心智化疗法
应对饮食障碍的其他挑战
结论
推荐阅读
第十五章 抑郁症
基于心智化的方法治疗抑郁症的情况
抑郁与心智化:理论观点
抑郁中心智化的受损和歪曲
心智化及抑郁症的现象学
抑郁者依恋史和心智化的个体差异
治疗启示
结论
推荐阅读
第十六章 创伤
什么是创伤以及如何识别创伤
依恋创伤与发展心理病理学
遭受过创伤的病人
聚焦于心智化的创伤治疗的目的
对创伤病人的治疗工作
人际安全感与涵容
心智化创伤
结论
推荐阅读
第十七章 药物成瘾
人格障碍和物质滥用
是原因还是结果
双重诊断的心理治疗
依恋、心智化和药物成瘾
心智化治疗和物质滥用
阿片类药物滥用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的心智化治疗:斯德哥尔摩模型
双重诊断的心智化治疗:一项正在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
推荐阅读
第十八章 青春期崩溃及正在显现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
青春期的神经发育变化、心智化以及边缘特征
正在出现中的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
针对青少年崩溃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框架
门宁格诊所青少年治疗项目
青少年心智化治疗
推荐阅读
致谢
术语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