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被称为“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的香港,“流动性”和“混杂性”形塑了它典型的文化生态,“寻找家园”便成为港人渴望寻求归属感的重要表现。随着20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香港意识”在港人心中萌芽并根植于内心,真正的“香港书写”也自此时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书写”随着“香港意识”的深化进入深层次拓展时期。“香港意识”与“香港书写”之间紧密相连,二者的关系极大影响作家如何看待香港,以及如何选取适合表达这种印象的创作方法。
本书从对核心词汇“香港书写”概念和范畴的界定、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归纳出发,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涉及以“香港”为书写对象的香港小说进行梳理,从文本中考察作家在不同时期如何通过各种书写方式反映港人“寻找家园”的演变心态,试图从“叙事主体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探索建立香港城市文学研究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对“香港书写”所涉及的根本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此重构具有人文精神的香港意识,为港人重新认识“我城”提供新的向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