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版序
首版序
第一章 序论
一、引言
二、孟子学研究回顾(一):哲学/观念史的进路
三、孟子学研究回顾(二):历史/思想史的进路
四、孟学诠释史研究课题的展望
第二章 孟学诠释史中的一般方法论问题
一、前言
二、经典诠释者的历史性及其问题
三、问题意识的自主性及其性质
四、诠释的循环性:经典、诠释与诠释者
五、结论
第三章 荀子对孟子的批判:“思孟五行说”新解
一、问题之所在
二、“思孟五行说”中的“心”及其特质
三、“思孟五行说”中“道”的内在化
四、“思孟五行说”与中国古代的“联系性宇宙观”:“案往旧造说”新诠
五、结论
第四章 作为政治学的孟子诠释学(一):宋儒对孟子政治思想的争辩及其蕴含的问题
一、引言
二、宋儒之孟子争议的引爆点
三、王霸之辨: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四、君臣关系:相对性与绝对性之辨
五、宋儒的尊孔与“道”的新诠释及其颠覆性
六、结论
第五章 作为生命诠释学的孟子诠释学(一):朱子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诠释及其回响
一、引言
二、“知言”与“养气”的内涵及朱子诠释中所蕴含的问题
三、从“穷理”“知言”到“养气”:朱子对孟学的诠释
四、朱子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解释所引起的回响
五、结论
第六章 作为生命诠释学的孟子诠释学(二):王阳明思想中的孟子学
一、引言
二、王阳明思想中的孟子学
三、王阳明的孟子诠释学的特质
四、王阳明的孟子诠释学的“言后之意”
五、结论
第七章 作为护教学的孟子诠释学(一):黄宗羲对孟子心学的发挥
一、引言
二、孟子心学特质及其内涵
三、黄宗羲解释孟子心学的基本立场:兼论其与帛书《五行篇》的对比
四、黄宗羲对朱子学的批判:以孟学解释为着眼点
五、结论
第八章 作为护教学的孟子诠释学(二):戴震的孟子学解释及其涵义
一、引言
二、戴震孟子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三、戴震孟子学的护教学性质
四、戴震孟子学的方法论
五、结论
第九章 作为政治学的孟子诠释学(二):康有为对孟子学的解释
一、引言
二、《孟子微》的著作背景及其基本立场
三、中西思想在《孟子微》中的调融(一):民主、自由与平等
四、中西思想在《孟子微》中的调融(二):社会进化与经济发展
五、《孟子微》在儒学思想史上的历史意义
六、作为政治学的诠释学:康有为释孟的诠释学涵义
七、结论
第十章 作为生命诠释学与政治学的孟子诠释学:当代儒家对孟子学的解释
一、引言
二、唐、牟、徐三先生的思想与治学:同调与异趣
三、孟子心性论的新解释:心学传统的现代诠释
四、孟子政治论的重读:人民主体性的建立
五、结论
第十一章 结论:兼论中国诠释学的特质
一、引言
二、孟子、《孟子》及其诠释者之间的辩证
三、中国诠释学的特质:以孟学解释史为中心
四、总结
附录一 文献选编注释
1 赵岐:《孟子题辞》
2 赵岐:《孟子篇叙》
3 荀子:《非十二子》
4 荀子:《性恶》
5 王充:《论衡·刺孟》
6 皮日休:《请孟子为学科书》
7 韩愈:《韩昌黎集》选文三则
8 王安石:《杨孟》
9 朱熹:《孟子序说》
10 朱熹:《孟子集注》选文三则
11 陆九渊:《与李宰》
12 刘三吾:《孟子节文题辞》
13 王阳明:《传习录》选文三则
14 黄宗羲:《孟子师说》选文二则
15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
16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选文二则
17 焦循:《孟子正义》选文二则
18 康有为:《孟子微·自序》
19 康有为:《孟子微》选文二则
20 当代儒家释孟文字三则
附录二 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中的三个理论问题
一、引言
二、思想原创者的所有权问题
三、思想交流中的“脉络性转换”与解释者的自由度问题
四、诠释的无政府主义问题
五、结论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名词及主题索引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