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生平及著作
1.1 生平
1.2 著作
1.2.1 本人著作
1.2.2 校注增补及校刊著作
1.2.3 研究范围界定
1.2.4 著作介绍
2 外科学术思想
2.1 治病求本
2.1.1 辨证求本
2.1.2 治病本于胃气
2.1.2.1 人以胃气为本
2.1.2.2 疮疡的发生、溃、敛,皆取决于胃气
2.1.2.3 疮疡的善恶与胃气密切相关
2.1.2.4 治疗疮疡当先助胃壮气以固根本
2.2 补脾肾滋化源
2.2.1 发挥“化源”之说
2.2.1.1 补脾土滋化源
2.2.1.2 补肾命滋化源
2.2.2 重视脾肾互济
2.3 精确辨证的思路与方法
2.3.1 将辨证论治应用于外科临床
2.3.1.1 外科疾病辨证论治
2.3.1.2 疾病的症状辨证
2.3.2 外科疾病辨证思路
2.3.2.1 重视经络辨证
2.3.2.2 脏腑辨证结合经络辨证
2.3.2.3 脏腑辨证结合气血辨证
2.3.2.4 八纲辨证结合其他辨证
2.4 重视温补的思想
2.4.1 温补思想来源
2.4.2 温补特色
2.4.2.1 朝夕分补
2.4.2.2 急症骤补
2.4.2.3 偏虚纯补
2.4.3 慎于寒凉而不废
2.5 外科虚损病症多责于足三阴
2.5.1 足三阴虚之病因
2.5.2 足三阴虚之病症
2.5.3 调补足三阴虚脾为关键
3 外科临证经验与特色
3.1 诊断经验与特色
3.1.1 四诊合参,尤重脉诊
3.1.1.1 疮疡诊断重视脉诊
3.1.1.2 应用脉诊经验
3.1.2 外科疾病望诊经验
3.1.3 注重鉴别诊断
3.1.4 把握疾病预后
3.2 治疗经验与特色
3.2.1 重视内治
3.2.2 善用托法
3.2.2.1 托法有托散、托脓、祛腐、敛疮之用
3.2.2.2 自创托里方剂
3.2.3 应用灸法特色
3.2.3.1 灸法治疗疮疡的依据
3.2.3.2 灸疗疮疡的经验
3.2.4 运用针砭法
3.2.4.1 疮疡脓成,应及时针刺排脓
3.2.4.2 疮疡脓成,当辨其生熟浅深而针之
3.2.5 用药经验与特色
3.2.5.1 随证用药,临机应变
3.2.5.2 滋化源的用药经验
3.2.6 足三阴虚之辨治特色
3.2.6.1 气虚之治
3.2.6.2 血虚之治
3.2.6.3 气血俱虚之治
3.2.6.4 阴精虚之治
3.2.6.5 阳气虚之治
3.2.6.6 气阴两虚之治
3.2.6.7 兼夹证之治
3.2.6.8 分时段服药经验
3.2.7 内外兼治,以收全功
3.3 证治举例
3.3.1 脑疽论治经验
3.3.2 发背论治经验
3.3.3 瘰疬论治经验
3.3.4 痔疮论治经验
4 后世影响
4.1 温补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4.2 对后世外科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