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首“宋诗”的典型:《题落星寺》
一、有“法”:从《题落星寺》到宋诗
二、多重复合地用典
三、“无一字无来处
四、拗体:“拗”出了什么“声情”
五、格律与声情:律诗体制与音韵的表现性
六、从杜甫到黄庭坚
七、从黄庭坚到江西诗派
八、宋诗与禅宗
九、“拾遗句中有眼”:工夫
十、“彭泽意在无弦”:境界
十一、“活法”与“心法”
十二、“技进于道”的宋代诗学
第二章 说“法”:宋诗有“法”
一、法“源”:时代精神
(一)文学/诗学理念的转变
(二)诗法与句法:为何谈“法”如何说“法”
二、诗文创作之方:“章法”之“法”
(一)“江西诗派”与“法”
(二)律体到长篇:章法、格局与思维
第三章 用典
一、三首典型
二、六朝以来“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用典通则
三、六朝用典的效用与局限
四、苏、黄之前的突破
五、黄庭坚之“用典
六、多重而结构性的用典
(一)转化而创造表现性
(二)凸显诗歌的“符号”性格
第四章 “无一字无来处
一、一段辩证的长路:从“陈言务去”到“无一字无来处”
二、“能自树立”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一)崭新的语言建构与“前文性”丰富的意义空间
(二)如何“即旧为新
第五章 拗体
一、近体诗体制大备之后
二、“拗”出有因:“拗”的表现与锻炼
(一)主体表现力: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气”与“格”
(二)创作论的成熟辩证:古今合体的变制之功
三、从杜甫的“吴体”到黄庭坚的“拗体”:总体表现力
第六章 格律与声情——诗歌体制与音韵的表现性
一、诗歌也是声音的艺术
二、感知形式代表了一种美学逻辑
(一)“言”“律”“意”三重层次的复合结构
(二)创造美学风格与价值判断
(三)“顿挫”与“古风”的综合美学
三、“斫轮于甘苦之外”的艺术统觉、美学辩证
第七章 从杜甫到黄庭坚——“江西诗派”典范之形成
一、一段诗学“典范”化的过程
(一)“典范”与专业社群之构成
(二)从唐风到学杜的宋诗专门之学
二、杜甫:“宗师”与“典范”
(一)杜诗之“变”:开启“宋诗”之门
(二)从“可学”到“法度”之作:启迪风气
(三)“入神”:启引“工夫”“境界”之思
三、杜甫一黄庭坚一“江西诗派”
(一)学杜之门:杜诗之开拓者
(二)黄庭坚诗学体系
(三)陈师道与江西“句法”:句法的形式倾向与瘦硬拙老之风格
(四)所以“江西”为“江西”
四、后“江西诗派”:典范的批评与变革
附录 那些不在“江西”概念下的宋诗
第八章 禅宗语境下的宋诗
一、禅宗与唐宋文学思维
(一)佛学·禅学·禅道思想
(二)禅学、美学与诗学
二、禅学语境下的宋诗
(一)诗歌从“自性”“悟入”到“工夫”“境界”的思维和语境
(二)诗“兴”与诗“意”:创作之发兴、造意与诗法
(三)表现效果:“至味”与“别材”“别趣”
三、结论
第九章 运斤之工夫——“拾遗句中有眼
一、诗歌自为一门专业:有学问也要有“工夫”
二、专业的核心:文字工夫的经营
(一)“文之精”:专业技艺的琢磨与锻炼
(二)“意”和“语”:以形式创造最极致的表现力
三、表现力:知识方法多方运用下的综合判断
(一)工夫做在关键:照会全篇的“句中有眼”
(二)精彩不在意象:虚词彰显“诗中有法”
四、“熔铸”全篇的“象征”与“表现”
(一)用“意”、寄“意”与寓“意”
(二)“意”的主导:从关键的“眼”与“法”到技艺的深层内容
第十章 大匠之境界——“彭泽意在无弦
一、诗歌也是一门奥衍宏深的学问:工夫之极致与升华
二、“发源”与“诗外工夫”:情感底蕴与综合炉炼的表现力
(一)“发源”:支撑起完整美学表现的情感底蕴
(二)“诗外工夫”是真工夫:专精而综合多方的能力
三、极致的境地:“本质”与“真实”
(一)从工夫到境界:实现永不匮乏的美学本质
(二)存在与存有的本质:一切的最终与最初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