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上篇 李长之的浪漫主义批评
第一章 李长之的浪漫主义批评理念的形成
第一节 在中国语境下探讨浪漫主义的可能性
第二节 浪漫主义批评理念形成的精神资源与时代背景
一、教育背景
二、文化理想
第三节 浪漫主义批评理念形成的文化传统
一、中国传统促进浪漫主义情感元素的吸收
二、中国固有传统排拒浪漫主义神学理念
第二章 诗性的再发掘:李长之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与“诗人”鲁迅
一、“诗人”鲁迅之发现
二、诗人本质与战士社会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二节 李长之的《红楼梦》研究与德国浪漫主义精神资源
一、《红楼梦》的基调——浪漫主义精神的巨著
二、《红楼梦》中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三、李长之《红楼梦》研究在红学史上的意义
第三节 新诗的浪漫主义脉络之重建
一、对新诗情感的深入认识
二、诗人主体的进一步确立
第三章 “浪漫主义的文艺复兴”:李长之的文化批评
第一节 李长之的文化理想之形成
一、“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争
二、《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与文化国防
第二节 “中国的文艺复兴”理想的实践
一、审美教育的提倡
二、理想人格的培养
第三节 “集体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民族国家想象
一、浪漫主义与民族、国家话语结合
二、现代话语与文化再生
下篇 中国现代文学与浪漫主义的交织
第四章 历史视野与中国浪漫主义研究框架、方法的重构
第一节 影响研究视野的得失
一、预设“未来意义上”的浪漫主义
二、西方重审浪漫主义的潮流
第二节 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
一、动态语境中的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在中国
第五章 情感的伦理与“浪漫”的社会学观察
第一节 “浪漫”风尚的形成与“浪漫”诗人徐志摩的“被创造”
一、诗人作派与象征资本的获得
二、“浪漫诗人”形象的建立
三、浪漫自我与社会习尚的改变之间的互动
第二节 浪漫自我与道德悖论:“浪漫作家”郁达夫的身份建构
一、自我戏剧化倾向与“暴露一谴责”模式
二、浪漫自我与伤感
第六章 “我”与“群”的内在张力
第一节 鲁迅与浪漫主义诗学理想生成及悖论
一、“摩罗诗力”与民族国家动机
二、“我”与“群”的张力
三、新的诗学范式——“美伟强力”
第二节 郭沫若的“绝对自我”与“创造”哲学
一、“创造”理论的形成与超越性思考
二、“我即是神”:郭沫若的泛神论
第七章 集体的/国家的浪漫主义的形成和影响
第一节 对创造社的“转向”的再解读:无限“自我”的出路问题
一、中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反建制特征和功利主义倾向
二、浪漫主义与革命文学的内在精神层面的关联
第二节 集体浪漫主义的逻辑及危险性:重审“战国策派”的思想
一、“战国策派”的学术公案
二、浪漫主义的危险逻辑
三、沈从文与“战国策派”的关系考辨
四、“战国策派”在文学层面的探索
结语
附录一 昌耀与中国当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响
附录二 李长之学术研究编年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