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1.2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特性
第2章 增强体
2.1 纤维材料
2.2 纤维柔韧性
2.3 碳纤维
2.3.1 碳纤维的制造
2.3.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2.3.3 沥青基碳纤维
2.3.4 中间相沥青的纺丝和流变学
2.3.5 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2.3.6 碳纤维的结构
2.3.7 碳纳米管、纳米颗粒和石墨烯
2.4 硼纤维
2.4.1 残余应力
2.5 氧化物纤维
2.5.1 氧化铝型纤维
2.6 非氧化物纤维
2.6.1 碳化硅纤维
2.6.2 CVD法制备碳化硅纤维
2.6.3 通过聚合物前驱体制备的非氧化物纤维
2.6.4 Nicalon纤维的组织与性能
2.6.5 其他碳化硅型纤维
2.7 晶须
2.8 颗粒
2.8.1 碳化硅颗粒
2.8.2 碳化钨颗粒
2.9 纤维比较
2.10 纤维强度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体材料
3.1 金属中的键合和晶体结构
3.2 金属中的结晶缺陷
3.3 金属的强化机制
3.3.1 位错强化
3.3.2 强化晶界
3.3.3 强化溶质和沉淀
3.3.4 金属断裂
3.4 通用基体材料
3.4.1 铝和铝合金
3.4.2 钛合金
3.4.3 镁及其合金
3.4.4 钴
3.4.5 铜
3.4.6 银
3.4.7 镍
3.4.8 铌
3.4.9 金属间化合物
3.5 超导性
3.5.1 超导体的类型
3.5.2 磁通和磁通钉扎
3.5.3 延性合金:铌钛合金
3.5.4 A-15超导体:NbgSn
参考文献
第4章 制备技术
4.1 液态工艺
4.1.1 铸造或液相浸渗
4.1.2 喷射共沉积
4.1.3 原位自生工艺
4.1.4 浸渗机理
4.1.5 液相工艺中的微观结构演变
4.1.6 铸造
4.2 固态加工
4.2.1 粉末冶金工艺
4.2.2 挤压
4.2.3 锻造
4.2.4 压制和烧结
4.2.5 轧制和共挤
4.2.6 扩散连接
4.2.7 爆炸冲击固结
4.3 气态工艺
4.3.1 物理气相沉积
参考文献
第5章 界面
5.1 界面的结晶性质
5.2 润湿性
5.3 键的类型
5.3.1 机械结合
5.3.2 化学结合
5.3.3 由于热失配导致的界面相互作用
5.4 界面黏结强度的测定
5.4.1 弯曲测试
5.4.2 纤维拉拔和推出测试
参考文献
第6章 微观力学
6.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
6.1.1 材料强度方法
6.1.2 微观力学方法
6.1.3 半经验表达式
6.1.4 Eshelby方法或等效均质掺杂技术
6.1.5 数值模拟方法
6.2 物理性质
6.2.1 密度
6.2.2 热膨胀系数
6.2.3 热导率
6.2.4 导电性
6.3 复合材料的热应力
6.3.1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热应力
6.3.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热应力
参考文献
第7章 单向受载下的力学行为
7.1 强化机制
7.1.1 直接强化
7.1.2 间接强化
7.2 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单向受载行为
7.2.1 界面处的脱黏和裂纹偏转准则
7.2.2 纤维拔出功
7.2.3 界面反应对单向受载行为的影响
7.2.4 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单向受载行为的建模
7.3 不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单向受载行为
7.3.1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单向受载行为的建模
7.4 原位自生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7.5 断裂韧性
参考文献
第8章 循环疲劳
8.1 应力与循环(S-N)疲劳
8.1.1 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8.1.2 刚度损失
8.1.3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8.2 疲劳裂纹扩展
8.2.1 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8.2.2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8.2.3 混杂和层压复合材料
8.3 热疲劳
参考文献
第9章 蠕变
9.1 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9.2 不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9.3 超塑性
参考文献
第10章 磨损与腐蚀
10.1 引言
10.2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10.3 碳化钨/钴复合材料
10.3.1 硬质合金的硬度和强度
10.3.2 双硬质合金
10.4 制动材料磨损
10.5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腐蚀
参考文献
第11章 应用
11.1 航空航天
11.1.1 飞机结构
11.1.2 纤维金属层压板
11.1.3 导弹
11.1.4 航天器结构
11.2 交通运输(汽车和轨道交通)
11.2.1 铁路制动器
11.3 电子和热管理
11.4 纤维状超导磁体
11.5 电源导线
11.6 休闲和体育用品
11.7 耐磨材料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