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1 当代中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历程
1.1 规划方法吸收期
1.2 交通规划兴起期
1.3 交通规划成熟期
1.4 交叉研究初始期
1.5 “梁陈方案”
2 城市交通问题研究的全球视野与理论基石
2.1 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论
2.2 纳什均衡下的布雷斯悖论
2.3 有限理性行为的个体选择
2.4 离散选择与非集计模型
2.5 瓶颈制约下的定价问题
2.6 网络动态优化
2.7 诱增交通量与当斯定律
3 城市交通学:多学科的融合
3.1 城市交通与多学科交叉
3.2 多学科视角看交通拥堵
3.3 城市交通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机构
3.4 城市交通学的提出
第二篇 基础理论方法与思考
4 城乡规划学中的交通规划理论方法与思考
4.1 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性
4.2 经典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4.3 城市规划领域的交通规划理念及方法
4.4 历史文化名城的交通发展
5 道路工程学中的道路交通设计方法与思考
5.1 “平纵横”道路线形与断面设计
5.2 平面与立体交叉口设计
5.3 适应机动车需求的道路设计“法则”
5.4 道路设计中的蜂腰、瓶颈和交织
5.5 “无信控斑马线车让人”的理论与技术缺陷
5.6 不完整街道与路权规划
5.7 面向低影响开发的道路设计
6 交通工程学中的交通规划理论方法与思考
6.1 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核心理论
6.2 多模式交通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6.3 对交通小区划分的思考
6.4 对居民出行调查抽样率的思考
6.5 对交通出行率的思考
6.6 对重力模型的思考
6.7 对交通方式划分的思考
6.8 有限理性的“交通人”
6.9 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核心理论的角色定位与思考
7 人文地理学中的交通研究理论方法与思考
7.1 区位论中的交通影响因素
7.2 空间交互模型
7.3 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终端
7.4 交通与土地利用
7.5 交通网络与空间演变
7.6 信息时代城市交通地理研究方法变革
8 交通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及技术应用
8.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8.2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8.3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
第三篇 交通问题的用地逻辑
9 宏观层面城市形态与公共交通研究
9.1 交通方式与城市形态的演变
9.2 “城市适应公交”与公交都市
9.3 道路网视角下的公交出行与城市形态
9.4 物理学视角下的交通出行与城市形态
10 中观层面住房选择与交通出行研究
10.1 居住选择与交通出行
10.2 职住失衡与交通拥堵
10.3 纳入交通成本的住房可支付性评估
11 微观层面建成环境与交通出行行为研究
11.1 概念界定
11.2 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机制
11.3 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影响的案例研究
11.4 健康城市交通规划策略
12 公交都市内涵式发展思路与方法
12.1 公交导向的城市形态
12.2 公交导向的新镇及居住区设计
12.3 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构建
12.4 公交导向的路权及路网布局结构研究
12.5 公交导向下的静态交通“退化”设计
12.6 结语
13 城市更新与交通更新
13.1 城市更新发展脉络
13.2 交通更新发展
13.3 案例分析
13.4 城市更新与交通更新关系探讨
第四篇 交通发展的协同思维
14 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交通、空间与产业协同研究
14.1 荷兰空间规划启示
14.2 交通空间产业协同发展的案例借鉴
14.3 交通空间产业协同规划的理论探索
14.4 南京交通空间产业协同发展的探索
15 城镇空间低碳绿色交通分区
15.1 城市交通与碳排放
15.2 城镇交通模式的分类与碳排放特征
15.3 城镇空间交通分区与管控策略
15.4 城镇空间交通模式发展适宜性分析
15.5 南京市中心城区交通发展适宜性评价及低碳交通政策分区研究
16 交通枢纽周边用地增长预测
16.1 交通枢纽发展区
16.2 交通枢纽与城镇空间增长协同
16.3 交通枢纽周边用地增长预测方法
17 非城镇空间线性交通设施选址优化
17.1 交通设施选址与用地协同矛盾
17.2 线性交通设施选址适宜性评价
17.3 考虑生态损益补偿的选址评估
18 新技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变
18.1 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18.2 交通工具变革的影响
18.3 交通组织模式演变的影响
18.4 结语
第五篇 相近学科的方法介入
19 可达性视角下的交通研究
19.1 交通可达性简述
19.2 极端天气下的可达性影响分析
19.3 就业可达性分析
19.4 结语
20 城市交通与公平正义
20.1 交通公平概述
20.2 城市交通与社会公平
20.3 城市交通与环境公平
20.4 城市交通与空间公平
2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