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致谢
导论
一、作为经验的疼痛
二、现象学的进路
三、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方法论的考虑
一、根本的方法论承诺:悬搁、现象学还原、本质变更
二、三个指控:心理主义、内省主义和唯我论
三、改进本质变更:从纯粹现象学到对话性现象学
四、现象学中的发生方法
第二章 疼痛与意向性,对疼痛经验分层次的理解
一、疼痛与意向性
二、作为感受-感觉的疼痛
三、作为意向性感受的疼痛
四、立义-立义内容
五、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疼痛的分析
六、作为分层现象的疼痛
七、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疼痛现象学
第三章 关于疼痛解离综合征的现象学
一、先天性无痛觉症
二、对疼痛的发现
三、额叶切除、扣带回切开术和吗啡
四、超痛感症
五、对疼痛的说示不能
六、没有疼痛感觉情形下的痛感
第四章 疼痛与时间性
一、客观性时间和主观时间性
二、当下的不同含义:时间构造的最基础层面
三、隐性和显性的当下
四、作为疼痛经验之视域的当下场域
五、回忆与疼痛
六、预期与疼痛
第五章 处于疼痛中的身体:身体与躯体
一、疼痛的无可置疑性和其身体可定位性
二、现象学理论
三、作为疼痛主体的活的身体(lived-body)
四、作为感觉状态的疼痛
五、疼痛的双重可定位性
六、疼痛和对活的身体的构建
七、疼痛经验的结构
第六章 关于具身性人格的现象学:去人格化与再人格化
一、关于具身性人格的现象学
二、作为去人格化的慢性疼痛
三、作为再人格化的慢性疼痛
四、对医学现象学的可能影响
五、作为可被表达的现象的疼痛:聆听现象学的基础元素
第七章 疼痛与生活世界:躯体化和心理化
一、躯体化和心理化
二、躯体化、心理化及其在经验中的源头
三、关于躯体化和心理化的现象学
四、作为经验的来源、场城和归宿的生活世界
五、在家感与无家可归之间:在生活世界中的不和谐
六、受虐狂和躯体化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