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假说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假说
1.2.3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2.1 文献综述
2.1.1 外包的内涵
2.1.2 外包的产生
2.1.3 外包的效益
2.1.4 外包的决策
2.2 理论依据
2.2.1 外包决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
2.2.2 外包收益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2.2.3 外包动因理论:资源赋诱导技术变革理论
3 我国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出现动因及现状
3.1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起源与发展
3.1.1 生产环节外包出现的准备阶段(1949-1978年)
3.1.2 生产环节外包的萌芽阶段(1979-1995年)
3.1.3 生产环节外包的快速发展阶段(1996-2005年)
3.1.4 生产环节外包的深化阶段(2005年至今)
3.1.5 我国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未来发展
3.2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动因
3.2.1 劳动力周期性不足是生产环节外包的最初原因
3.2.2 务工的高收入与低保障矛盾是生产环节外包的主要动因
3.2.3 对闲暇的追求是生产环节外包的特殊动因
3.2.4 技术需求与自身文化的矛盾是生产环节外包的又一动因
3.3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在我国的特征
3.3.1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在我国出现的必然性
3.3.2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在我国出现的特殊性
3.3.3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在我国出现的阶段性
3.4 我国水稻生产环节外包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3.4.1 单纯的劳动替代向技术替代、信息替代转移
3.4.2 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且供求趋于常态化
4 生产环节外包收益分析
4.1 生产环节外包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4.1.1 收入与农民收入
4.1.2 我国农民收入问题
4.1.3 生产环节外包的农民收入效应
4.2 生产环节外包的生产率效应
4.2.1 外包生产率效应研究方法
4.2.2 数据来源
4.2.3 水稻外包生产率效应分析
4.3 生产环节外包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4.3.1 外包产业效应理论模型构建
4.3.2 外包产业效应分解
4.4 小结
5 水稻生产环节外包需求研究
5.1 外包需求现状
5.1.1 需求内容
5.1.2 需求主体
5.1.3 需求方式
5.1.4 需求特点总结
5.2 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2.1 分析框架
5.2.2 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向
5.2.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2.4 模型选择与回归
5.2.5 影响因素分析
5.2.6 示范户与非示范户差异比较
5.3 小结
6 水稻生产服务供给研究
6.1 服务供给现状
6.1.1 供给内容
6.1.2 供给主体
6.1.3 外包供给特点
6.2 服务供给模式评价
6.2.1 政府供给模式(农技站)
6.2.2 社会化组织供给模式(社会化组织)
6.2.3 私人供给模式(大户、农机手)
6.3 农业生产服务供给影响因素研究
6.3.1 决策模型构建
6.3.2 影响因素分析
6.3.3 模型选择
6.3.4 实证分析
6.4 小结
7 水稻生产环节外包供求平衡
7.1 水稻生产环节外包的供求关系
7.1.1 总量失衡
7.1.2 质量失衡
7.1.3 结构失衡
7.1.4 区域失衡
7.2 水稻生产环节外包供求失衡原因探究
7.2.1 市场非完全竞争
7.2.2 政府干预
7.2.3 交易成本
7.2.4 外部性
7.2.5 价格黏性
7.3 水稻生产环节外包供求机制分析
7.4 水稻生产环节外包政府调控研究
7.4.1 非均衡模型
7.4.2 水稻生产环节外包供求模型
7.4.3 政府调控措施分析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1.1 水稻生产环节外包能够带来实际效益
8.1.2 水稻生产环节外包需求受性别、收入结构等影响,且示范户与非示范户存在显著差异
8.1.3 水稻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模式多样,特点鲜明
8.1.4 供求平衡机制复杂,政府政策应兼顾供给需求
8.2 政策建议
8.2.1 增加资金扶持和技术帮助,降低社会化服务成本
8.2.2 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和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推动商业性农业发展
8.2.3 提高非农就业水平,刺激外包需求
8.2.4 鼓励“能人”承担社会化服务重任
8.2.5 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复合供给机制,提高供给效率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