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认识的冯永谦先生——代《前言》
(一)考古旅痕
冯永谦考古生涯掠影(八十八幅照片)
冯永谦历年来获奖与受聘证书
冯永谦墨迹选
我的考古生涯
冯永谦论著目录
(二)诗词书画
书画楹联贺米寿
八十八人同贺米寿诗——冯永谦先生米寿贺诗集
(三)友情回忆
我和冯永谦先生的交往
跟冯老学习田野考古调查
践博古 觉气象 行通今 斯尺牍——我的尊师冯永谦先生
诗心匠意 贤韵士风——感悟冯永谦先生之德业韵致
法库不会忘记
一壶老酒 两幅古画——记冯永谦先生发掘叶茂台辽代七号墓的精彩片段
一生一世一尝酒 一壶一锅一千年
虎山明长城考古发现与修复——记冯永谦与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重现雄姿
(四)报刊撷采
司马迁寥寥数语 冯永谦奔波万里
勤奋造就的考古学家——记中国辽金暨契丹女真史学会会长冯永谦
不到长城非好汉——记发现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民进会员冯永谦
行走在黑土地的耄耋老人
冯永谦:充实奋进的考古大家
冯永谦发现“最早的沈阳”——燕候城
新民巴图营子辽墓惊魂夜
考古学家冯永谦的“非考古人生”——兼说八旬高龄冯永谦的“养生之道”
冯永谦:辽宁虎山、九门口长城的发现者(书影)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县政协常委、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永谦(书影)
“冯长寿”的养生之道:粗茶淡饭喜诗书(书影)
冯永谦:沈阳城的前世今生(书影)
父:凭心自有天知子:手过万宝不收藏(书影)
义县发现《天房国志》,记录郑和下西洋盛况(书影)
一方古印揭开千古传奇(书影)
“金庸与北票”的岁月情缘(书影)
耶律仁先墓志:破解契丹文字的珍稀“密码本”(书影)
辽宁著名考古专家冯永谦对耿文东所收藏的3000多件
铁器进行鉴别整理(书影)
辽宁文物修复科研人员推出科研成果(书影)
考古专家冯永谦证实——冼夫人的夫君是辽宁北票人(书影)
84岁的考古人冯永谦用双脚丈量历史——我尝过古墓里的辽代老酒(书影)
冯永谦:为东北古代长城著书立说(书影)
一本激励民族自豪感的书——评《辽宁古长城》
一部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的史地著作——评《东北历史地理》
三十年岁月成就的史学巨著——读《东北历史地理》书后
从器物走近历史——读《辽代铁器考古研究》
辽代铁器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冯永谦著《辽代铁器考古研究》评介
盼望六十年的一部书——《辽阳壁画墓》读后
长城考古调查七十年结硕果——冯永谦著《东北古代长城考古调查与研究》读后
贺冯永谦先生《东北古代长城考古调查与研究》巨著出版
(五)学术论文
再论红山文化黄帝说
黄帝红山文化举证
新石器时代复合型人与动物
东北地区古族古国丛谈——以魏晋以前的辽东地方为中心
辽东地区青铜时代三个“龙头山”史迹钩沉
吉林敦化岗子遗址群的考古新发现
论秦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管理及影响
鲜卑神兽考——从一件陶器的神兽纹谈起
粟特人留在青海的部分遗迹遗物考述——为祝贺冯永谦先生米寿而作
丝绸之路陆路东北线的开发
北魏与后燕参合陂之战遗址考
“北燕南渡”考
北燕王族南下对岭南影响研究——以岭南农业、岭南联姻、岭南文化和南海丝绸之路为例
千年汉俚 融合南北
关于黑龙江流域的靺鞨人
豆谷离宫初考
朝阳史谭
读史漫议
渤海国建筑瓦上文字刍议
北京地区壁画墓
耶律阿保机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辽代后族研究——耶律氏皇权存亡与后族萧氏历史功过
辽朝五京互动机制研究
辽太子耳15律倍对民族文化融合的传播与影响
辽朝僧、俗信众佛事行为之互动及其特征——以石刻文字为中心
契丹“三石烈”与达斡尔族
辽萧莹墓志校补
文化青州呼唤绝代伉俪——谈赵明诚李清照与青州
金中都水关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金以后长城诗词辑录
明《崔源墓志铭》考释
铁岭市境内明长城各类墙体类型与自然山水之间关系的研究探索
清统治者与儒家文化——由乾隆石经谈起
铁岭境内清前遗迹史事考
辽阳“皇姑坟”诸事略考
清乾隆五十三年王尔烈母祝寿屏风
沈阳城市天际线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