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李顿调查团的台前幕后(精)/李顿调查团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5281358
  • 作      者:
    作者:陈海懿//张生|责编:官欣欣|总主编:张生//陈海懿//宋书强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从“李顿调查团”核心议题出发,探讨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中国共产党、新史学、伪满洲国、一·二八事变、东北海关、锦州中立事件等研究话题,提出以下学术观点:(1)九一八事变是一个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2)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坚定地站在抗日民族伟业最前沿;(3)日内瓦国联和联合国档案馆藏李顿调查团档案是深入九一八事变史研究的突破口;(4)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局限性限制着李顿调查团功能的发挥;(5)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书深刻影响着东亚秩序乃至国际秩序。
展开
目录
序言
导论
一、学术简史
二、篇章内容
三、主要观点
国际联盟调查团的成立史
一、“九一八”事变和国际联盟调查团的组建
(一)国联第一阶段会议和日本的攻势外交
(二)国联第二阶段会议和中国的无效胜利
(三)国联第三阶段会议和国联调查团产生
小结
二、“九一八”事变后的中立观察员派遣研究
(一)调查团和视察员:“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诉求差异
(二)英国、美国和国联的中立观察员派遣
(三)中立观察员派遣对处理中日冲突的影响
小结
居于“台前"的李顿调查团
三、“接待政治”和李顿调查团的中国关内之行
(一)序曲:上海一杭州之行
(二)间奏:南京之行
(三)高潮:北平之行
小结
四、“新史学”宗旨与中国各界致李顿调查团呈文
(一)“在场”者的立场
(二)不“在场”,亦出场
(三)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
小结
五、李顿调查团对“一·二八”事变的聚焦与因应
(一)聚焦的缘起
(二)李顿调查团对“一·二八”事变的调查
(三)李顿调查团协助上海调停工作
小结
六、李顿调查团对东北海关的聚焦与日本的应对
(一)对东北海关问题聚焦的缘起
(二)李顿调查团对东北海关问题展开调查
(三)日方的应对
小结
七、李顿调查团与西方记者密访马占山风波
(一)被监控的调查团
(二)西方记者密访马占山
(三)秘访事件乡今油
小结
八、李顿调查团与“九一八”事变中的“共产主义”因素
(一)“共产主义”因素进入“九一八”事变
(二)日本的诋毁
(三)国民政府的“辩解”
(四)调查团的“共产主义”叙述及其影响
小结
身处“幕后"的李顿调查团
九、日本因应国联调查团的动机及其异化
(一)组建调查团立场的转变
(二)劝诱与引导调查团
(三)围绕报告书的行动
(四)质疑与反对调查团
小结
十、日本承认伪满洲国与各方因应
(一)日本承认伪满洲国的步骤
(二)中国阻止日本承认伪满洲国的外交努力
(三)英美两国采取的对策
(四)国联对日本的绥靖与国联调查团访日
小结
十一、国联调停与张学良弃守锦州事件
(一)锦州防守的困境
(二)张学良对锦州中立计划的态度
(三)日本对张学良的劝诱及其影响
(四)宁粤政潮与张学良撤守
小结
十二、《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发表与国际联盟调停
(一)《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发表前后的国际形势
(二)“12月15日议决草案”的出台与各方的修改意见
(三)“德拉蒙德妥协案”的出台与国联对日本政策的转变
(四)日本代表团的“最终议案”与和解工作的彻底失败
小结
十三、日本退出国联与中国知识界外交十字路口的抉择
(一)国联外交的得与失
(二)国联外交之外的其他抉择
(三)知识界不同抉择的原因分析
小结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