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煤巷围岩研究背景
1.2 深部煤巷围岩研究现状
1.2.1 深部巷道围岩失稳破坏特征与机理研究现状
1.2.2 深部巷道围岩支护加固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1.2.3 巷道围岩卸压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2 深部煤巷围岩矿压显现特征与稳定性分析
2.1 深部典型煤巷矿压显现特征
2.1.1 东庞矿12采区集中供液泵站硐室地质条件与矿压特点
2.1.2 邢东矿千米深井11216运输巷地质条件与矿压特点
2.2 深部煤巷围岩控制关键难点
2.3 深部煤巷帮部围岩持续大变形破坏机制
2.4 深部煤巷围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2.4.1 煤巷围岩控制存在的关键问题
2.4.2 煤巷围岩控制的改进方向
3 深部煤巷围岩外锚-内卸协同控制原理
3.1 煤巷围岩外锚-内卸协同控制技术原理
3.1.1 煤巷浅部围岩外锚原理
3.1.2 煤巷深部煤体内卸原理
3.1.3 煤巷围岩外锚-内卸协同原理
3.2 新型囊袋调压系统监控方法及原理
3.2.1 囊袋系统的主要组成
3.2.2 监控技术方法及原理
3.3 煤巷围岩外锚-内卸协同控制的物理相似模拟试验
3.3.1 相似模拟试验参数设计
3.3.2 试验过程及观测指标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 深部强动压实体煤巷道围岩内部卸压高应力调控规律研究
4.1 数值计算模型与研究方案
4.1.1 数值模型的建立
4.1.2 数值模拟方案
4.1.3 应力监测方案
4.2 不同卸压参量下煤巷围岩垂直应力迁变规律
4.2.1 卸压前后煤巷围岩垂直应力的关键指标
4.2.2 不同卸压位置煤巷围岩垂直应力响应规律
4.2.3 不同卸压长度煤巷围岩垂直应力响应规律
4.2.4 不同卸压间距煤巷围岩垂直应力响应规律
4.3 不同卸压参量下煤巷围岩偏应力迁变规律
4.3.1 卸压前后煤巷围岩偏应力的关键指标
4.3.2 不同卸压位置煤巷围岩偏应力响应规律
4.3.3 不同卸压长度煤巷围岩偏应力响应规律
4.3.4 不同卸压间距煤巷围岩偏应力响应规律
4.4 动压影响下煤巷围岩外锚一内卸协同调控效果分析
4.4.1 卸压前后煤巷围岩应力空间分布规律
4.4.2 动压影响下煤巷外锚一内卸协同控制效果的垂直应力响应规律
4.4.3 动压影响下煤巷外锚一内卸协同控制效果的偏应力响应规律
4.5 合理内部卸压参量确定及影响程度分级
4.5.1 合理内部卸压参量的确定
4.5.2 造穴卸压参量影响程度分级
4.6 深部实体煤巷围岩卸压规律汇总
5 深部强动压沿空煤巷围岩内部卸压高应力调控规律研究
5.1 数值计算模型与研究方案
5.1.1 数值模型的构建
5.1.2 模拟方案的设置
5.1.3 模型监测方案与评价指标
5.2 静压阶段沿空掘巷围岩垂直应力的分布规律
5.2.1 造穴深度对沿空掘巷围岩垂直应力的分布规律
5.2.2 造穴长度对沿空掘巷围岩垂直应力的分布规律
5.2.3 造穴排距对沿空掘巷围岩垂直应力的分布规律
5.3 静压阶段沿空掘巷围岩偏应力的分布规律
5.3.1 造穴深度对沿空掘巷围岩偏应力的分布规律
5.3.2 造穴长度对沿空掘巷围岩偏应力的分布规律
5.3.3 造穴排距对沿空掘巷围岩偏应力的分布规律
5.4 动压影响下深井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场演化规律
5.4.1 沿空掘巷围岩垂直应力场演化规律
5.4.2 沿空掘巷围岩偏应力场演化规律
5.5 动压阶段沿空掘巷围岩垂直应力的演化规律
5.5.1 造穴深度对沿空掘巷围岩垂直应力的演化规律
5.5.2 造穴长度对沿空掘巷围岩垂直应力的演化规律
5.5.3 造穴排距对沿空掘巷围岩垂直应力的演化规律
5.6 动压阶段沿空掘巷围岩偏应力的演化规律
5.6.1 造穴深度对沿空掘巷围岩偏应力的演化规律
5.6.2 造穴长度对沿空掘巷围岩偏应力的演化规律
5.6.3 造穴排距对沿空掘巷围岩偏应力的演化规律
5.7 深部沿空掘巷围岩卸压规律汇总与关键参数的确定准则
5.7.1 深部强动压沿空掘巷围岩卸压规律汇总
5.7.2 深部强动压沿空掘巷围岩关键造穴参数的确定准则
5.8 深部沿空煤巷围岩卸压规律汇总
6 深部典型煤巷围岩外锚-内卸协同控制系统应用分析
6.1 深部煤巷围岩稳定性控制原则与思路
6.2 外锚-内卸协同控制技术体系
6.2.1 外锚-内卸协同控制系统
6.2.2 内卸配套设备
6.3 深部典型煤巷围岩外锚-内卸协同控制系统现场应用案例
6.3.1 外锚-内卸协同控制技术在泵站硐室中的应用
6.3.2 外锚-内卸协同控制技术在沿空掘巷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