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乡村全面振兴(理论基础创新实践和发展道路)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8176895
  • 作      者:
    作者:黄承伟|责编:李宜励//伍茗欣//廖智聪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从政策到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绘就乡村振兴生动画卷。

从政策到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叙事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度结合。

首部将乡村全面振兴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的通俗理论著作。


展开
作者简介

黄承伟 著

黄承伟,博士,现任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领域的管理和研究工作。近年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部委委托课题等各类项目五十余项。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或子课题负责人。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论文两百七十余篇,出版《乡村振兴如何开新局——理论创新、战略重点和关键路径》《大党治贫——脱贫攻坚中的党建力量》等专著、合著四十多部。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多部著作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多篇论文获《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剖析中央一号文件等权威政策,深入解读“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阐释新时代党的“三农”创新理论和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理念,并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千万工程”“两个确保”“三个提升”“融合发展”“多轮驱动”“党建促兴”方面的实践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如何走好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提出了独到见解和深刻建议。作为首部将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叙事与乡村全面振兴具体领域结合起来的理论著作,本书是基于实践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思考,是乡村全面振兴宏伟蓝图的生动展现,也是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体系构建、凝聚全社会支持参与乡村振兴共识、促进用中国经验提炼中国理论的有益尝试。


展开
精彩书摘

乡村振兴是国家长期战略,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不是阶段性、局部性、地区性的战略。乡村振兴实质是乡村全面振兴,是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系统工程,是乡村机体和功能的整体性变革,而不仅仅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改进和振兴。这一方面决定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协调谋划、一体推进,同步建设、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形成“动轮驱动”凝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合力,就是: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振兴驱动力、强化改革驱动激发振兴活力、强化帮扶凝聚振兴合力、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激发内生动力、强化示范创建提升振兴典型引领力。

一、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振兴驱动力

中央明确2024 年“三农”工作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底线是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返贫,重点是乡村产业、建设和治理水平提升,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则是方法路径。其中,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科技创新有力保障实现“两个确保”。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推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的高标准农田,强化农业机械装备支撑,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大面积提升单产水平。科技创新促进设施生产、食品加工等领域开发应用多元技术,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科技创新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保险技术体系开发,提升网络化承保理赔技术水平,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方面,科技进步和创新,首先,助力完善“线上+线下”结合的防返贫监测帮扶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完善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机制。其次,助力加快补上帮扶产业品种、技术、设施装备等短板,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带动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再次,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科技推广员、科技志愿者、产业发展指导员等作用,推广组团式科技帮扶模式;通过完善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等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模式,建立校地、院地助力乡村振兴的常态化帮扶机制,持续增强欠发达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三个提升”。首先,促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意味着要着眼于未来农业科技制高点,聚焦生物育种、农机制造、耕地质量提升、智慧农业、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农业核心技术掌控力。通过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现代种业、生物制造、新型食品、智能装备等农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的种养、加工、流通、销售等多环节,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解决全产业链的技术难题。引导社会资本和新兴企业参与乡村产业科技创新,提高乡村产业机械化、设施化、数字化水平,支撑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次,促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将5G、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设施列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领域,推动乡村地区交通水利、信息网络、智能电网、冷链物流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乡村的覆盖和渗透。构建乡村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创新乡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探索科技促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体制机制,助力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再次,促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运用互联网、移动通信、智能终端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构建党建信息化综合平台,推动基层党组织上“云”。加快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农村治理有效新模式。

科技创新有力催生新业态新产业。一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材料、新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赋能,加大新技术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力度,催生新场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对传统农业进行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推动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供应链体系,健全农产品溯源体系、冷链流通体系和市场大数据平台,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二是,利用现代科技拓展农业和乡村的生态、文化等多元功能价值,对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历史遗迹、田园风光、特色景观等进行资源整合和品牌开发,发展乡村景观设计、自然资源管理、乡村文化创意、乡村康养服务等新业态。三是,通过持续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新型科技服务主体,壮大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激发乡村要素潜能和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有力驱动系统集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科技创新促进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深化农业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体系,加快双创平台载体建设,加强基层科技组织建设,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强化城乡融合发展的科技赋能。二是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强镇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促进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镇和科技项目的联动融合发展。培养一批乡村科技人才,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整体提升。三是以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服务等民生保障领域为重点,发挥数字技术作用,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联合体、共同体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科技创新有力促进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首先,科技创新推动乡村发展数智化。融合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三大生产力要素,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传统育种、种养、加工、储存、流通等环节,发展智慧农业。重视农业高端传感器、农业大数据智能、高端农业智能装备智慧农场的发展,催生数字育种、全天候智能温棚、智能畜牧养殖、智慧海洋牧场、遥控飞播飞防、北斗导航无人耕种、农业直播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其次,科技创新推动乡村发展绿色化。发展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科技,农林牧副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化布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促进农业生态价值和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减轻耕地在传统粮食生产中的生态压力。再次,科技创新推动乡村发展机械化和设施化。应用机器人、物联网、自动化装备等新型劳动工具,实现智能机器人与高素质劳动力协调发展与优势互补。推动跨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数字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第四,科技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振兴各个领域越来越广泛应用。如农业种植的大棚智能化管理、智能灌溉系统,养殖的智能化养殖、智能饲料投放,乡村旅游的路线智能化推荐、智能导游服务,农产品质量追溯、鉴别真伪,乡村教育辅助中的在线教育资源、智能教学辅助、语言翻译与文化传播、教育质量评估等。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下乡,应用到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进行数字乡村建设,形成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将能以更快的速度建设新时代文明乡村、和美乡村。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1

第二章  科学指南:“三农”创新理论、高质量发展

理论、共同富裕理论 /17

第三章 方法引领:“千万工程” /83

第四章 夯实根基:“两个确保” /125

第五章 突出重点:“三个提升” /156

第六章 统筹推进:“融合发展” /209

第七章 凝聚合力:“多轮驱动” /250

第八章 强化领导:“党建促兴” /291

第九章  道路拓展: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基本问题 /326

第十章 文明探索:走好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359

后 记 /38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