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前言
1 概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业遗产及其价值认可
1.1.2 三线精神——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1.1.3 三线建设城市转型——不同时期空间重构的中国范式
1.1.4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持续演进和更新的活态样本
1.2 概念界定
1.2.1 三线建设
1.2.2 三线建设城市
1.3 三线建设城市空间形成机制
1.3.1 研究框架
1.3.2 机制内容
1.4 三线建设城市空间演变影响因素
1.4.1 生产关系的阶段性变迁
1.4.2 行为主体的多元性博弈
1.4.3 空间表征的周期性构想
2 十堰市空间生产关系变迁研究
2.1 三线建设发展历程
2.1.1 “一五计划”的西部开发
2.1.2 三线建设决策的确立
2.1.3 三线建设的前期成就与冲击
2.1.4 第二次建设高潮与配套收尾
2.1.5 三线地区波动与调整改造期
2.2 十堰市制度改革
2.2.1 十堰政权机构沿革
2.2.2 十堰土地征用和供应制度改革历程
2.2.3 十堰住房制度改革历程
2.2.4 十堰金融制度改革历程
2.3 十堰市的空间生产与消费转变
2.3.1 1964-1977年计划经济前期:国家导向的计划性生产和消费
2.3.2 1978-1985年计划经济后期:地方导向的计划性生产和消费
2.3.3 1986-1993年商品经济时期:政企导向的半市场化生产和消费
2.3.4 1994年-21世纪初市场经济时期:多重博弈的市场化生产和消费
2.4 小结
3 十堰市空间生产行为主体关系及空间影响
3.1 1964-1977年计划经济前期:中央计划主导、多方配合服从
3.1.1 背景政策:以备战安全为首要任务
3.1.2 主体关系:中央主导下的多方服从
3.1.3 空间影响:汽车工业厂区的空投植入
3.2 1978-1985年计划经济后期:地方计划承担、中央扶持协管
3.2.1 背景政策:以调整改造为重大战略
3.2.2 主体关系:中央放权下的地方承担
3.2.3 空间影响:“国企单位办社会”带动“集镇”发展
3.3 1986-1993年商品经济时期:政企互助双轨、协调居民需求
3.3.1 背景政策: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中心
3.3.2 主体关系:需求协调下的政企双轨
3.3.3 空间影响:“单位化”与“去单位化”共存
3.4 1994年至21世纪初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迎合消费、政府调控引领
3.4.1 背景政策: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构建
3.4.2 主体关系:政府调控下的市场引领
3.4.3 空间影响:建设安排响应发展战略
3.5 小结
4 十堰市城市总体空间形态演变
4.1 十堰城市总体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基础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堰建设与发展
4.1.2 1953-1966年:二汽选址
4.2 1964-1977年计划经济前期:分散隐蔽的“瓜蔓样”形态
4.2.1 发展政策:备战和生产
4.2.2 “瓜蔓网状”的总体空间形态
4.2.3 工艺生产流程决定功能布局
4.2.4 基础设施体现先生产后生活
4.3 1978-1985年计划经济后期:厂区为心的“串珠状”格局
4.3.1 发展政策:现代化汽车工业城市
4.3.2 “串珠状”城市总体空间形态
4.3.3 工业优先的“集镇”用地布局
4.3.4 有利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
4.4 1986-1993年商品经济时期:多珠成组的组团式体系
4.4.1 发展政策:地区性重要中心城市
4.4.2 分散有机的“三组团”总体形态
4.4.3 组团内平衡挖潜下的用地布局
4.4.4 统合布局政企基础设施
4.5 1994年至21世纪初市场经济时期:整体集约的一体化城市
4.5.1 发展政策: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4.5.2 “多团块带状”城市总体形态
4.5.3 中部生活两侧生产的功能布局
4.5.4 构建多中心公共服务体系
4.6 小结
5 十堰市城市街区空间形态演变
5.1 1964-1977年计划经济前期:封闭独立的生产单位
5.1.1 发展政策:深入开展“设计革命”运动
5.1.2 厂群“干支放射状”形态
5.1.3 工厂顺沟布局成“线块状”
5.1.4 各单位自成独立生产生活单元
5.2 1978-1985年计划经济后期:从单位走向集镇
5.2.1 发展政策:工农结合的集镇规划
5.2.2 围厂扩建形成小“集镇”
5.2.3 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的功能结构
5.2.4 成组成团的“厂居混合”单元
5.3 1986-1993年商品经济时期:讲求综合效益的“街道”发展
5.3.1 发展政策:城市应组建街道办事处
5.3.2 “框架内填充”为街道发展方向
5.3.3 “珊瑚状”和“带状”的街道形态
5.3.4 职住平衡的街道空间单元
5.4 1994年至21世纪初市场经济时期:趋向一体化的团块扩张
5.4.1 发展政策:低丘缓坡治理扩展建设用地
5.4.2 中部生活组团“指状伸展”
5.4.3 两侧生产组团“块状集聚”
5.4.4 居民认同的社区生活圈单元
5.5 小结
6 十堰市建筑单体空间形态演变
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