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2.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背景考察和理论渊源
2.1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背景考察
2.1.1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轨迹考察
2.1.2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2.2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2,2.2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2.2.3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第3章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路径
3.1 对劳动的再认识
3.1.1 “异化劳动”新解
3.1.2 劳动的现代性内涵
3.1.3 劳动解放与时间自由
3.2 对革命主体的再认识
3.2.1 “非工人的非阶级”的产生
3.2.2 “非工人的非阶级”的内涵
3.2.3 “非工人的非阶级”的出路
3.3 对政治经济学的生态改革
3.3.1 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
3.3.2 政治经济学原则的生态重建
3.3.3 社会主义的生态转向
第4章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题: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
4.1 对经济理性的生态批判
4.1.1 经济理性的非理性动机
4.1.2 经济理性导引下的异化普遍化
4.1.3 超越经济理性的藩篱
4.2 对科学技术的生态批判
4.2.1 “技术法西斯主义”
4.2.2 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属性
4.2.3 生态、资本与技术的反思
4.3 对劳动分工的生态批判
4.3.1 劳动分工与劳动异化
4.3.2 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
4.3.3 异化消费与“丰裕的贫困”
第5章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旨趣:“生态社会主义”的建构
5.1 生态社会主义的提出
5.1.1 批判传统社会主义
5.1.2 批判改良资本主义
5.1.3 重新定义社会主义
5.2 生态社会主义的内核
5.2.1 生态自我
5.2.2 生态理性
5.2.3 生态劳动
5.3 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
5.3.1 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5.3.2 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
5.3.3 生态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
第6章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价
6.1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6.1.1 开辟了政治生态批判的独特视角
6.1.2 对生产、消费以及现代性的重新思考
6.1.3 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6.2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
6.2.1 对生态危机的矫枉过正
6.2.2 鲜明的技术决定论倾向
6.2.3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具有乌托邦色彩
第7章 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启示
7.1 推进生态政治建设
7.1.1 坚持生态为民的政治立场
7.1.2 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7.1.3 开拓生态建设的政治思维
7.2 推进生态经济建设
7.2.1 以生态为尺度的“新常态”经济转型
7.2.2 以生态为导向的新型现代化
7.3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7.3.1 建构意识形态的生态话语权
7.3.2 倡导生态文明信仰
7.3.3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结语
附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当代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