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中华文明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各民族文化发展
略论多民族文化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造福民生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示范意义——让文化直接造福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成为云南的一个突出特点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明云南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将取决于是否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同步发展是建设“美丽云南”的重要保证
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几点建议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繁荣中华文化的重要前提
略谈云南建成民族文化强省的标志
“七彩云南”的文化和生态优势与桥头堡建设
发挥云南文化优势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思考
民族文化:从异彩纷呈到享誉世界
云南民族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丝路的当代延续——略述云南当代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人文社科界的一些交流与合作
反思与整合:构建当代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
当代中华文化精神及其教育应予整合和互补——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定义和认同的思考
“国学”不应再拘泥于陈年旧说
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
桥头堡建设与云南特色的社会事业
彩云之南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之路
关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从云南的实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辑 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关于少数民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个观点
扶持民间文化精英,刻不容缓
用多元化方式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文化自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之一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民俗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之二
略论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保护与调适
加强云南省乡村文化保护的建议
让村落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水之源”
名村古镇怎么就变成了“空壳村镇”
四川地震后的重建应重视村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加大文化建设力度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文化名城应对迪士尼式建筑说不
本土文化传人的培养与民族文化强省建设
从民族文化和学术交流的角度看民族工作
民间绝学亟待传承
不应让历史遗产蒙尘——写在大理唐代古城墙修复方案确定后
保护文化生境,重视母语文本——关于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几个观点守住文化的尊严和风度
再说守住民族文化的尊严和风度
文化的保护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云南为例
民族精神的提升与小康社会的建设
改地名之风不可助长
盐马古道——火腿之路
袁嘉谷故居成了饭馆之我见
摄影,需要充满人情味的互动
对待文物,保护是最好的挽留
火光中的忧思——边地能源问题的思考
大山深峡里的文化宝藏——寻找“藏彝走廊”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部古城保护随想
关于滇越铁路的保护和再利用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我眼中的昆明和对她的一点希望
呼唤科学研究的社会诚信和学术良知
略论藏羌彝文化走廊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第三辑 民族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以文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与东盟的旅游深度合作——从一些实例看学术文化
交流与促进东盟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一些案例看云南旅游与乡村文化的互动
促进云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良性互动
论云南旅游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主流文化、旅游模式等的一点思考
礼敬大地净化心灵——与中国旅人共勉
对云南省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于怒江生态造福民众、推进旅游文化互动优势的思考和建议
发挥楚雄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五点建议
对昭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强对放生动物行为的管理,消除云南生态环境的隐患
云南藏族聚居区民族和谐对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作用分析
第四辑 人物和序跋
别失去了大地和文明的本真——茶马古道行旅有感
远去的背影留下了永恒记忆——《远去的背影——云南民族记忆1949-2009》编撰札记
《云南名村名镇的保护和发展研究》导论
“阿诗玛”不仅是遗产——《石林阿诗玛文化发展史》序言
纪录片《乐土古乐》观感
关于少数民族服饰的几点想法——《花腰傣服饰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序言
《首届新平扬武彝族烟盒舞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序言
一部科学人类学拓新之作——《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传统宇宙观、
自然观、传统技术及生存方式之变迁》
《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建设》序言
共同的记忆——《生命在于折腾》序言
《中国西南文化研究》序言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武定彝族聚居区卷》绪论
《散居民族认同的艺术表述——昆明西郊白族霸王鞭舞的个案研究》序言
《匠心·云之南》序言
姜定中《云南雕塑与民族文化》序言
回忆方国瑜教授
历史民族学家何耀华的治学之路
怀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