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前言
一 云冈石窟概要
1.云冈石窟的地理位置、北魏建国及迁都平城
2.开始营造云冈石窟的背景
3.云冈石窟的分期
二 云冈石窟中小窟龛概要
1.概要与纪年像
2.研究史概要
三 研究目的、方法与本书的结构
1.以往研究的课题与本书的目的
2.本书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昙曜五窟的开凿期佛龛——佛龛制作之始
前言
一 研究背景、各定义
1.研究史与课题
2.研究方法与开凿期佛龛的条件
3.探讨对象
二 开凿期佛龛的位置(1)——第20、19、18窟
1.第20窟
2.第19窟
3.第19一l窟
4.第19—2窟
5.第18窟
三 开凿期佛龛的位置(2)——第17、16窟
1.第17窟
2.第16窟
四 从开凿期佛龛来看昙曜五窟的营造
1.开凿期佛龛的特征——佛龛周围边框的出现
2.开凿期佛龛的特征——与多佛题材的组合
3.开凿期佛龛的雕刻位置
4.开凿期佛龛的制作与昙曜五窟的营造次序
五 昙曜五窟与带供养人像的佛龛
1.第20、19窟
2.第18窟
3.第17、16窟
4.石窟的原始设计与佛龛
5.第18窟的营造理念
结语
第二章 第5窟与佛龛——佛龛制作的推广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1.第5窟概要
2.先行研究与课题
二 第5窟明窗及门口的造像
1.造像概要
2.明窗西方式造像的制作时间
3.明窗中国式造像的制作时间
4.门口造像的特征
三 第5窟周壁各像的制作过程——裂缝与造像
四 与第6窟及第1l、13窟的关系
1.显示与第11、13窟关系的要素
2.显示与第6窟关系的要素
五 第5窟与佛龛
1.汉化初期独立发愿佛龛概要
2.汉化初期佛龛的特征
3.佛龛制作的推广——从第ll、13窟至昙曜五窟周边
结语
第三章 第1 1、12、13窟外壁窟龛的定位——小型窟的出现
前言
一 研究背景、各定义
1.第1l、12、13窟外壁窟龛概要
2.先行研究及课题
3.基于窟龛构造的分类及分布
二 第11、12、13窟外壁窟龛与第2期各窟的关系/15l
1.显示第6窟影响的要素/15l
2.与第5窟的共通点——系带表现
3.显示第2期各窟影响及个性的要素
小结
三 与第5、6窟周围佛龛及石窟的关系
1.一佛+千佛结构
2.三尊结构
3.三壁三龛式
4.三壁一坛二龛式
小结
四 与西端诸窟的关系
1.“一佛+千佛结构”及三尊结构
2.三壁三龛式
3.三壁一坛二龛式
4.三壁三龛窟与三壁一坛二龛窟及小龛的关系
结语
第四章 中小窟的营造理念——以菩萨交脚像的位置为着眼点
前言
一 研究背景、各定义
1.三壁三龛窟名称的问题
2.营造年代
二 中型三壁三龛窟与小型三壁三龛窟
1.中型三壁三龛窟左、右壁的结构
2.小型三壁三龛窟
三 小型三壁三龛窟的周边与尊像布局的特征
1.三尊结构的窟龛
2.三壁一坛二龛窟/22l
3.小型窟龛尊像布局的特征
四 三佛的造型与布局的意义
1.布置在右壁的佛倚坐像
2.布置于右壁的图像——由三壁三龛式派生出的小型窟
3.菩萨交脚像固定于左壁的过程及意义
结语
第五章 从天盖龛的展开来看中小窟龛的工匠系统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云冈石窟天盖龛的展开
1.I式龛的展开
2.Ⅱ式龛的展开
3.各形式的分布特征及关系
三 第32窟周边的小窟群——使用ⅡA龛洞窟的特征
1.第33—3窟概要
2.天盖的特征
3.树叶表现
4.雕法
5.第33—3窟不见的要素——折叠式装饰
四 其他地区的天盖龛
1.龙门石窟
2.巩县石窟第1窟
3.洛阳周边的小型像
4.其他的北朝实例
5.四川省出土像
6.床帐与圆形的天盖
结语
终章 云冈石窟与中小窟龛
一 民众发愿制作佛龛的开始与昙曜五窟
二 独立发愿佛龛的增加与第5窟的营造
三 第11、12、13窟外壁窟龛的定位
四 中小窟的营造理念
五 中小窟龛的工匠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一览
发表论文一览
后记
索引
译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