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最早的汉语--甲骨文之前的汉语样貌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7522677
  • 作      者:
    作者:江荻|责编:郎晶晶
  • 出 版 社 :
    中西书局
  • 出版日期:
    2024-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各篇分别从古代《尔雅》《诗经》《尚书》等文献汇集数据,包括联绵词、名物词、词头词、重言词、多音节人名、地名、国名、氏族名等现象,有些是穷尽式的,用语义关联、逻辑推理、计量统计和数学模型方法对演化过程加以论证,清晰地展现出论证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收入本集的还有三篇藏语材料和外语材料的讨论,同样表现了词长演变的主题。书稿价值之一是建立跨越甲骨文的汉语大历史观,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渊源提供新思路。
展开
目录
英汉术语对照表
缘起:汉语大历史观与史前语言样貌
1 单音节和多音节
1.1 主题及其来源
1.2 汉语“单音节词神话”
2 语言的古老样貌
2.1 古老与起源:苏美尔语与甲骨文汉语
2.2 甲骨文汉语的词汇语音样貌
3 语言始于造词
3.1 协调知觉-发声技能
3.2 语言始于造词
3.3 符号任意性之谜
3.4 人类最初怎样造词
3.5 第一批词效应
3.6 造词方法和案例
4 语言基因
4.1 什么是音节
4 .2 非生物性语言基因
4.3 韵律作为语言习惯
5 汉语大历史观
5.1 大历史观的认知基础
5.2 语言基因的可计算性
5.3 汉语进化的位置
6 结语:寻找语言学的中国原创理论
6.1 从主题到环环相扣
6.2 算是有所解答的问题
6.3 走中国道路
7 汉语重言词是哪儿来的?——从史前到《诗经》的三千年之谜
1 单字起始的不可能性与重言起源新假说
2基于用字分布的《诗经》重言分类
2 最早的汉语
2.1 I 型:有重言而无单字
2.2 Ⅱ型:重言(字符)与单字同形
2.3 Ⅲ型:重言跟复音词用字同形
3 状貌词和表现形态作为重言产生的动因
3.1 重言词的描摹分类
3.2 状貌词和表现形态理论
4 结语
附录1.《诗经》中用于重言的单字在各种分布中的数量
附录2.《诗经》全部重言用字分类列表
单音节型语言演化的语音后果——从章太炎谜题谈起
1 引言
2 从章太炎谜题谈起
3 从多音节词到单音节词
4 从复辅音词到单辅音词
5 语音演化后果
6.貌似回归
王念孙的联绵词“天籁”说证
1 引言
2 联绵词来源探索中的诸多矛盾
3 抑扬格词模式
4 结语:世界语言大背景下的汉语绝非独生怪胎
《尔雅》词汇形式证明汉语曾是多音节词语言
1 《尔雅》的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汇
2 名物词的性质与演化形式
3 早期汉语演化方向是从双音节词到单音节词
4 结论:甲骨文时代以前的汉语是多音节词语言
汉语词头残迹印证早期汉语是多音节词语言
1 引言
2 词头词的性质
3 词头词的渊源试论
《庄子·内篇》联绵词的单音节化
1 引言
2 《庄子·内篇》的联绵词及其变体形式
3 《庄子·内篇》联绵词的单音节化
4 结语
汉语词形韵律结构的变化与上古君王人名长度的演进
1 问题的起因
2 早期汉语词的韵律模式与人名材料
3 西周君王人名的长度变化
4 春秋战国诸侯国君王人名的长度及特征
5 结语
汉语是抑扬还是扬抑格词模式语言
——昆虫名的词形韵律结构变化的启示
1 理论备述
2 早期汉语多音节词的词形和词法
3 昆虫名的准词法类型和词形韵律结构
4 方言昆虫名的词法类型
5 结语
音节的本质和元辅音性质新说
1 音节的地位
1.1 音节从未获得语言学地位
1.2 音节的价值
2 困惑与出路
2.1 彼得·拉迪福吉德
2.2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3 字母发明陷阱
3.1 文字和语言之间
3.2 音节表和字母表
4 音节的本质和定义
4.1 发音产生什么样的单位
4.2 音姿与发音同步机制
4.3 音节的定义
5 音节的性质和类型
5.1 元音是一种音节
5.2 辅音是不像音节的音节
5.3 音节的表示方法
5.4 划分音节的历史原则
6 结语
词形结构进化与世界语言的多样性
1 什么是词形结构
2 词形结构进化的历史深度
3 词形结构多样性的地理分布
4 词形结构进化的偏移度量
5 结语:词形结构作为“语言基因”
附表:世界179种语言的名称和相关数据表
藏语ABA'B式状貌词与表现形态理论
1 状貌词之谜
2 结构与语音特征
3 词义倾向
4 句法功能与缩略形式 5表现形态理论
6 句法整合性
7 谜团的初步解答
8 结语
藏语ABB式状貌词及其产生的理论根源
1 ABB的结构特征
2 ABB的语音特征
3 ABB的来源及其进化
4 表现形态与ABB 进化的原因
5 具身模拟:想象图景和命名
6 ABB的结构模板与自由性
7 ABB的句法功能
8 结语
彩图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