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炭质泥岩崩解特性与路堤湿化变形控制研究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8758372
  • 作      者:
    作者:刘杰//刘军华//闫宇//陈小薇//曾铃|责编:刘锦伟
  • 出 版 社 :
    中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炭质泥岩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广泛,为降低工程造价、避免因换填导致的次生灾害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炭质泥岩作为路堤填料已在西南地区公路建设中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含大量亲水性强的高岭石等黏土矿物,炭质泥岩具有遇水易崩解、强度低、变形大等特点,如何保障荷载与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路堤施工、运营安全,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交通建设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亟需针对荷载与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崩解特性及路堤湿化变形控制展开系统研究。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岩的崩解特性及机理研究
1.2.2 路堤填料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
1.2.3 路堤湿化变形数值分析方法及防控技术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炭质泥岩分布及其路堤边坡灾害特性
2.1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2.1.1 地质构造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气候
2.1.5 水文条件
2.2 炭质泥岩物质组成及理化性质
2.2.1 炭质泥岩的化学及矿物组成
2.2.2 炭质泥岩的基本物理性能
2.2.3 炭质泥岩的工程特性
2.2.4 炭质泥岩的水理性质
2.3 炭质泥岩路堤变形及失稳模式
2.3.1 浅层溜塌
2.3.2 滑坡
2.3.3 沉陷
2.4 路堤变形失稳的主要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荷载及干湿循环作用下炭质泥岩崩解特性及机理
3.1 引言
3.2 炭质泥岩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及组成成分
3.3 崩解试验设计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仪器
3.3.3 试验步骤
3.4 炭质泥岩崩解参数演化规律
3.4.1 炭质泥岩崩解现象分析
3.4.2 炭质泥岩粒径级配特征演化规律
3.4.3 炭质泥岩崩解参数演化规律
3.5 多角度的炭质泥岩崩解机理分析
3.5.1 溶解机制
3.5.2 膨胀机制
3.5.3 能量学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荷载与干湿循环作用下预崩解炭质泥岩变形及强度特性
4.1 试验设计
4.1.1 试验装置
4.1.2 试样制备
4.1.3 试验方案
4.1.4 试验步骤
4.2 荷载及干湿循环条件下预崩解炭质泥岩变形规律
4.2.1 竖向变形特征
4.2.2 压缩变形、湿化变形及最大竖向变形对比分析
4.2.3 各因素对预崩解炭质泥岩竖向变形量的影响
4.3 预崩解炭质泥岩湿化变形后抗剪强度特性
4.3.1 土的强度理论
4.3.2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4.3.3 剪切强度指标
4.3.4 各因素对预崩解炭质泥岩湿化变形后黏聚力的影响
4.4 抗剪强度与竖向变形关系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干湿循环作用下预崩解炭质泥岩湿化变形及本构模型
5.1 引言
5.2 湿化变形试验概况
5.2.1 试样材料与试样制作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验方法
5.3 干湿循环作用下预崩解炭质泥岩湿化变形特性分析
5.3.1 双线法试验结果
5.3.2 湿化变形规律分析
5.4 湿化变形经验公式
5.4.1 双曲线函数
5.4.2 指数函数
5.5 干湿循环作用下预崩解炭质泥岩微观孔隙特征分析
5.5.1 微观形貌特征
5.5.2 图像处理与数据提取
5.5.3 孔隙率演化规律
5.6 考虑干湿循环损伤效应的预崩解炭质泥岩湿化变形本构模型
5.6.1 基于双曲线函数的湿化变形弹性模型
5.6.2 考虑干湿循环损伤的预崩解炭质泥岩湿化变形模型
5.6.3 模型的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炭质泥岩路堤湿化变形及控制技术
6.1 湿化变形数值计算方法
6.2 湿化变形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与数值验证
6.2.1 FLAC3D二次开发环境
6.2.2 湿化变形本构模型二次开发的程序流程及编程概要
6.2.3 数值试验验证
6.3 炭质泥岩路堤湿化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6.3.1 工程概况
6.3.2 数值模型及边界条件
6.3.3 基本假设
6.3.4 计算参数
6.3.5 路堤湿化变形结果分析
6.4 炭质泥岩路堤湿化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6.4.1 炭质泥岩崩解技术
6.4.2 炭质泥岩路堤填料碾压技术
6.4.3 炭质泥岩路堤防排水技术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