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地理国情概念
1.2 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
1.2.1 地理国情普查
1.2.2 地理国情监测
1.3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相关理论与技术
1.4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的融合创新发展
1.4.1 地理国情内涵与外延的拓展
1.4.2 地理国情监测的作用与意义
第2章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内容与指标
2.1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内容与指标
2.2 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内容与指标
2.2.1 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内容
2.2.2 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指标
2.3 大数据挖掘分析主要内容与指标
2.4 地理国情综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第3章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与处理
3.1 地理国情普查
3.1.1 技术路线
3.1.2 影像资料利用
3.1.3 内业数据采集
3.1.4 外业调查与核查
3.1.5 质量检查与控制
3.2 基础性地理国情变化更新
3.2.1 技术路线
3.2.2 数据采集
3.2.3 质量检查与控制
3.3 专题性地理国情数据获取与处理
3.3.1 技术路线
3.3.2 专题资料收集
3.3.3 专题数据处理
3.3.4 质量检查与控制
3.4 大数据获取与处理
3.4.1 技术路线
3.4.2 大数据获取与处理
3.5 数据组织与管理
3.5.1 基础性地理国情数据组织
3.5.2 专题性地理国情数据组织
3.5.3 统计分析成果数据组织与管理
第4章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分析方法
4.1 数理统计分析
4.1.1 描述性统计
4.1.2 概率统计
4.1.3 相关分析
4.1.4 回归分析
4.2 空间统计分析
4.2.1 几何统计
4.2.2 空间分析
4.2.3 网络分析
4.2.4 景观格局分析
4.2.5 空间相关与回归分析
4.3 综合指标统计分析
4.3.1 指标体系建立
4.3.2 指标标准化
4.3.3 指标权重确定
4.3.4 综合分析评价
第5章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分析评价理论与方法
5.1 区域空间格局分析评价
5.1.1 位序层级
5.1.2 节点网络
5.1.3 中心腹地
5.2 城市空间格局分析评价
5.2.1 城市空间形态
5.2.2 城市空间结构
5.2.3 城市空间增长
5.3 土地利用分析评价
5.3.1 土地利用类别
5.3.2 土地利用结构
5.3.3 土地利用效益
5.3.4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5.4 社会经济分析评价
5.4.1 人口增长与分布
5.4.2 产业发展与结构
5.4.3 城镇化水平
5.5 综合交通分析评价
5.5.1 交通设施
5.5.2 职住关系
5.5.3 通勤特征
5.5.4 公交服务水平
5.6 基本公共服务分析评价
5.6.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6.2 城市与社区宜居性
5.6.3 15分钟生活圈
5.6.4 功能中心识别
5.6.5 服务范围识别
5.7 资源环境分析评价
5.7.1 自然资源
5.7.2 生态系统
5.7.3 低碳城市
5.7.4 海绵城市
5.7.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