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区域概述
1.1 自然地理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形地貌
1.2 气候与气象
1.2.1 气候
1.2.2 气象
1.3 水文
1.3.1 河川径流
1.3.2 年内年际变化
2 山洪灾害特征
2.1 山洪灾害的概念
2.2 山洪灾害空间分布
2.3 山洪灾害时程分布
2.4 山洪灾害类型特征
3 山洪灾害成因
3.1 山洪灾害形成条件
3.1.1 充沛的致灾水源
3.1.2 致洪地形地势条件
3.1.3 致洪物质条件
3.1.4 冰湖及其突发性溃决洪水
3.2 山洪灾害形成机理
3.2.1 产流过程和理论
3.2.2 汇流过程和理论
4 山洪灾害风险性评估
4.1 基本原理
4.2 风险评估层次
4.3 山洪灾害风险区划
4.3.1 降雨区划
4.3.2 地形地质区划
4.3.3 经济社会区划
4.4 山洪灾害风险性评估
4.4.1 致灾因子与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4.4.2 山洪灾害损失评估
4.4.3 山洪灾害风险性评估
4.5 典型风险隐患
4.5.1 怒江流域冰川隐患
4.5.2 念青唐古拉山冰川隐患
4.5.3 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隐患
5 山洪灾害预警机制
5.1 山洪灾害防治现状
5.1.1 山洪防治现状
5.1.2 泥石流灾害防治现状
5.1.3 非工程措施现状
5.2 防灾形势
5.2.1 山洪防灾形势
5.2.2 泥石流、滑坡防灾形势
5.2.3 非工程措施防灾形势
5.3 山洪灾害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
5.3.1 山洪灾害监测系统
5.3.2 山洪灾害通信系统
5.4 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5.4.1 气象预报
5.4.2 水文预报系统
5.4.3 泥石流、滑坡预报
5.4.4 山洪预警系统网络结构
5.5 山洪灾害预警预报
5.5.1 研究现状
5.5.2 预警预报措施
5.5.3 山洪灾害防治决策
6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分析
6.1 防治区划
6.1.1 划分标准
6.1.2 防治区划分
6.2 防治区典型案例分析
6.2.1 典型案例之一
6.2.2 典型案例之二
6.2.3 典型案例之三
7 防治机制与治理模式
7.1 溪河洪水治理
7.1.1 溪河洪水治理目标与措施
7.1.2 典型区域尼木沟溪河洪水防治体系
7.2 泥石流沟治理
7.2.1 泥石流沟治理目标与措施
7.2.2 典型泥石流沟防治
7.3 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
7.3.1 完善防灾减灾预案与演练机制
7.3.2 强化救灾措施
7.3.3 完善防灾救灾法制
7.3.4 加强防灾救灾科普教育宣传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