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网络内容生态治理
安全与发展:网络内容审核标准体系的价值取向
一、网络内容审核的现状探讨
二、网络内容审核标准存在的问题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显隐要素与价值冲突
四、标准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
互联网内容治理评价体系的建构研究——以治理评估为中心的考察
一、治理效果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互联网内容治理体系的建立方法与原则
三、互联网内容治理评价体系的指标建构
四、结语:互联网内容治理评价体系的应用与发展
算法推荐的社会风险与治理转向
一、算法的定义与多重属性
二、算法权力及其导致的社会风险
三、算法治理的主要路径与分歧
四、治理新趋势:重构人的主体性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动态成因与治理启示——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分析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虚假信息研究的新视角
二、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动态成因:行动者网络分析
三、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治理启示:以遏制源头生产为目标
四、结语
何为“虚假信息”:概念分析与对比辨析
一、虚假信息的存在基础:从“信息”到“不实信息”
二、虚假信息的概念分析:内涵与外延
三、相近概念的对比辨析:边界与属性
四、结语
人工智能背景下虚假新闻的新传播与新治理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虚假新闻的新技术驱动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虚假新闻的新传播特点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虚假新闻的新治理启示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虚假新闻治理的国外经验
五、结语
专题二 互联网平台与数字治理
网络内容治理中的平台主体行为研究综述
一、平台的动机和责任
二、平台的具体行为
三、平台“私人治理”存在的问题
四、总结
平台内容治理中的用户角色:数字时代的内容把关
一、作为被动规制者的用户
二、作为主动治理者的用户
三、数字平台时代的内容把关:围绕可见性的实践
社会治理技术的“平台展演”:一项对“健康码”话题短视频的内容分析研究
一、“健康码”的短视频内容分析
二、短视频中的“健康码”
三、影响“健康码”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因素
四、短视频平台可供与“健康码”认知建构
互联网平台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以腾讯“健康码”为例
一、文献综述:平台化的中国路径
二、个案研究:腾讯“健康码”的孵化和运行
三、研究发现:腾讯在“健康码”方案中的基础设施价值
四、小结
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价值探析——基于12个头部互联网企业乡村振兴项目实践的数据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评估指标的确定
二、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价值表现
三、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进一步引导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的建议
算法嵌入性、平台可供性与用户感知的关系研究
一、引言
二、嵌入性:算法对网络内容平台的嵌入
三、可供性:影响算法可见的平台特征与用户感知
四、结论与讨论
专题三 用户参与与数字文化
社会技术因素对短视频沉迷影响的实证研究——算法推荐的调节作用
一、文献综述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四、研究结果
五、结论与讨论
网络内容生产模式与数字技术变迁的关系研究
一、网络内容生产模式的变迁史
二、网络内容生产模式与数字技术的关系
三、网络内容生产模式与数字技术变迁的深层影响因素
被动规制者的行为调适:“封禁”的想象可供性
一、理论基础:想象可供性
二、研究设计
三、认知资源:抖音官方规则中的“封禁”
四、“封禁”的想象可供性
五、行为调整:平台、人、社会的隐形动态协商
Z世代与80后、70后网络表达特征的比较研究
一、Z世代所处的网络环境特点
二、Z世代的网络表达特征
三、Z世代网络表达的主要风险与未来引导
四、结语
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探析
一、网络文学行业发展现状及挑战
二、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新特点
三、网络文学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四、促进我国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数字藏品的网络欺诈行为与治理逻辑
一、概念界定
二、数字藏品网络欺诈行为的形成原因
三、数字藏品的网络欺诈行为类型
四、针对现有数字藏品欺诈行为的规制与治理
五、结语
基于“三可”国际形象目标的大数据评估模式——以北京冬奥会的传播效果为例
一、北京冬奥会官方议程塑造“可信”形象
二、国际主流舆论积极参与建构“可敬”形象
三、民间社交舆论场热度助推“可爱”形象
四、结论
中国网络文明的发展与特色
一、网络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网络文明的特色
三、推动网络文明交流互鉴的原因
四、促进交流互鉴的有效途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