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动态
3.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
1.人工智能
2.思想政治教育
3.“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
(二)“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创新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5.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
(三)“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借鉴
1.建构主义理论
2.教育中的主客体转化理论
3.教育中的道德权威理论
本章小结
三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
(一)“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改变
1.世界充满不确定性
2.中国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快车道
(二)“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观环境变化
1.信息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之一
2.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红利
(三)“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转变
1.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因过程较为复杂
2.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新形势
3.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出现崭新走向
4.思想政治教育者基本能力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5.思想政治教育的底层逻辑与数学有关
(四)“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
1.“人工智能+”物联网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智慧化
2.“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场景虚拟化
3.“人工智能+”云计算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化
4.“人工智能+”区块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处理智能化
5.“人工智能+”大数据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分析精准化
6.“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程度深透化
7.“人工智能+”6G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高能化
8.“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程迅捷化
9.“人工智能+”元宇宙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簇新化
(五)“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人工智能会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数据遮蔽
2.人工智能将触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道德权威面临考验
3.人工智能易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的情感弱化
4.人工智能赋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刻板效应
5.人工智能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的自我失衡
6.人工智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伦理风险
7.人工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8.人工智能或触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掣肘
本章小结
四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解析
(一)“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机理
1.“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内涵
2.“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优势
3.“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局限性
(二)“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1.人工智能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升社会化认知水平
2.人工智能协同思想政治教育者推进教育进程
3.人工智能促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播和社交环境
(三)“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拥有人工智能无法超越的学习能力
2.“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性的遵守
(四)“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恒
1.嬗变:“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更始
2.立异:“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创新
3.回归:“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律守恒
4.涵养:“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培育
本章小结
五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思维
1.高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
2.厚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怀
3.融入“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4.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的逻辑关系
5.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定位
6.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个体自我调适
(二)建构模式
1.“人工智能+”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2.“人工智能+”思政网络学习模式
3.“人工智能+”思政教育实践模式
4.“人工智能+”思政管理服务模式
5.“人工智能+”思政教育环境模式
(三)建设软硬件
1.优化数据资源
2.改进算法技术
3.规约技术伦理
4.强化法制规范
5.夯实基础硬件
(四)健全机制
1.建设人才队伍机制
2.运筹科学决策机制
3.建立技术支持机制
4.构建平稳运行机制
5.完善高效反馈机制
(五)赋能生态
1.建设跨学科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2.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的数字化安全堡垒
3.增强智能技术在思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