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总述
1 公共机构节能发展概述
1.1 公共机构定义
1.2 公共机构节能发展历程
1.3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和成效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目标及展望
2 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2.1 研究背景
2.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篇 公共机构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指南
3 公共机构能耗与碳排放
3.1 国内外碳排放方法
3.2 公共机构碳排放核算方法
3.3 公共机构碳排放数据分析
4 高效围护结构技术
4.1 高效围护结构系统装配集成技术
4.2 新型高效智能外窗调控与集成技术
5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
5.1 公共机构被动式能源利用现状
5.2 公共机构被动式与主动式能源供应技术
5.3 公共机构被动式、主动式耦合能源评价指标体系
5.4 公共机构建筑多能源系统技术
6 低品位热能高效回收与利用技术
6.1 用能设备余热的高效低阻强化换热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
6.2 辅助服务类区域低品位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技术与装置开发
6.3 新风高效回收利用装置
7 用能设备智能管理与能源调控技术
7.1 数据驱动供热系统控制技术
7.2 数据驱动空调系统控制技术
7.3 “四位一体”平台技术
8 建筑机电系统综合效能调适技术
8.1 公共机构新建建筑综合效能调适技术
8.2 既有公共机构建筑综合效能调适技术
9 新型采光与高效照明技水
9.1 典型公共机构光环境质量和照明能耗基础研究
9.2 自适应照明控制技术
9.3 新型采光装置
第3篇 公共机构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及运行技术指南
10 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技水现状及需求
10.1 严寒和寒冷地区现状
10.2 夏热冬冷地区现状
10.3 夏热冬暖地区现状
10.4 温和地区现状
10.5 公共机构改造经济影响因素
10.6 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差距及目标
11 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技水适宜性筛选方法
11.1 技术适宜性研究理论基础
11.2 技术适宜性筛选范围
11.3 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技术适宜性筛选框架
11.4 技术初步筛选
11.5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11.6 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
11.7 围护结构节能技术适宜性分析
12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技术体系
12.1 绿色改造技术分类
12.2 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技术体系
12.3 气候特点分析
12.4 通用技术
12.5 非通用技术
13 节地与室外环境改善绿色改造技术
13.1 适宜技术及适宜性等级
13.2 节地改造技术形式及特点
13.3 降低环境负荷改造技术形式及特点
13.4 综合绿化改造技术形式及特点
14 节能和能源利用改造技术
14.1 适宜技术及适宜性等级
14.2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
14.3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改造技术
14.4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14.5 照明节能技术
14.6 能源管理信息化技术
14.7 食堂节能技术
14.8 其他节能技术
15 节水和水资源利用改造技术
15.1 适宜技术及适宜性等级
15.2 节水器具和设备改造技术
15.3 防漏损改造技术
15.4 减压限流技术
15.5 用水计量
15.6 非传统水源利用技术
15.7 绿化节水技术
16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改造技术
16.1 适宜技术及适宜性等级
16.2 高性能建筑材料
16.3 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建筑材料
16.4 预制建材
16.5 就地取材
16.6 灵活隔断
16.7 土建与装修一体化
17 室内环境改善绿色改造技水
17.1 适宜技术及适宜性等级
17.2 室内声环境
17.3 室内光环境
17.4 室内热环境
17.5 室内空气品质
17.6 室内空间高效利用
18 绿色节能改造成套技术方案
18.1 严寒地区公其机构建筑绿色改造成套技术方案
18.2 寒冷地区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成套技术方案
18.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成套技术方案
18.4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成套技术方案
18.5 温和地区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成套技术方案
19 节能运行管理
19.1 室内环境节能运行要求
19.2 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运行
19.3 给水排水系统节能运行
19.4 配电及控制系统节能运行
19.5 电梯系统节能运行
19.6 可再生能源系统节能运行
19.7 运行人员管理
第4篇 公共机构能源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指南
20 公共机构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现状
20.1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建设现状
20.2 高等学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现状
20.3 中央国家机关办公区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现状
21 公共机构节能监管平台软件功能分析
21.1 中央级平台软件功能
21.2 部委级平台软件功能
21.3 存在共性问题
22 公共机构节能监管平台设计指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