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北朝菩萨造像的象征意义及其本土化研究
0.00     定价 ¥ 8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1084593
  • 作      者:
    作者:刘明虎|责编:窦旭耀
  • 出 版 社 :
    文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以南北朝菩萨造像为观察对象,力图通过梳理其多样且复杂的造像风格,解读相关图像及其象征意义的形成与转变,阐释造像风格演进的深层文化含义,以更准确地理解其本土化特征。主要涵盖南北朝(420-589年)时空范畴限定下相关时期、地域的菩萨造像,重点观察其身姿、装束及其在空间组织秩序方面的演变与发展。本书涉及南北朝时期多个著名石窟和寺庙的造像,包括炳灵寺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响堂山石窟、麦积山石窟、水浴寺石窟、小南海石窟、山东青州龙兴寺、河北曲阳修德寺等地的造像。为了更全面地讨论和勾勒相关线索,还涉及了古印度、中亚等地区的造像资料。这些资料的综合分析不仅能够深化对南北朝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理解,还揭示了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和影响,为研究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观点正确有新意,文字平实流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适合文博工作者、美术工作者和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相关概念与问题的说明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5-6世纪古印度、中亚与中国菩萨造像的艺术交流
第一节 古印度、中亚佛教造像艺术中菩萨的形象发展与文化演变
一 犍陀罗与秣菟罗:古印度佛教造像艺术中菩萨形象的演变
二 以中亚地区为中心的交脚弥勒菩萨像演变:从犍陀罗到中国的文化吸纳与帝王威严的象征
第二节 南朝主导的佛教造像艺术本土化进程:从外域传入到“褒衣博带”风貌的形成
第三节 南北地区菩萨造像艺术的样式交融与风格演变
小结
第二章 菩萨造像的空间特征与内涵
第一节 禅意与皇权——造像空间组织理念与秩序权力的互动
一 佛教“众生世界”在艺术中的视觉呈现
二 禅观思想的流行及其对造像艺术的影响
三 中国早期石窟艺术中禅观思想的作用、式微以及皇权影响的彰显
第二节 空间与装束——菩萨造像的形象定位与视觉心理策略分析
一 佛、菩萨身相与身量的经典述说
二 影现菩萨身份的形象要素
三 桥梁与连接——菩萨造像在石窟空间设计中的视觉心理作用
小结
第三章 早期弥勒菩萨图像发展的两条线索
第一节 坐思与离俗——克孜尔第38窟半跏思惟菩萨像的图像阐释
一 克孜尔第38窟半跏思惟菩萨像的图像描述
二 相关犍陀罗图像传统的回溯与意义阐释
三 禅观与妙成——半跏思惟菩萨像在第38窟图像体系中的意义呈现
第二节 净土与决疑——敦煌、麦积山、云冈早期石窟中的交脚、半跏菩萨像组合
一 敦煌“北凉三窟”中的交脚、半跏菩萨像组合
二 麦积山、云冈早期石窟中的交脚菩萨与半跏思惟菩萨组合
小结
第四章 法华思想主导下菩萨造像的组织秩序
第一节 虚空圣相——云冈第二期石窟中交脚菩萨缯带的图像意义
一 云冈第二期石窟图像中法华经思想的主导地位
二 由缯带发现交脚弥勒菩萨的类型差异与相关空间布局特征
三 “二佛并坐+交脚菩萨”是虚空会中的形象证明
第二节 云冈石窟第7、8窟菩萨造像的布局及其空间设计意图
一 诸题材菩萨像的布局及其在纵向空间的组织意图
二 诸题材菩萨造像在双窟第三、四层横向空间中的逆时针走势
第三节 云冈石窟第9、10窟图像组织及其意义
一 图像的组织特征与空间层次
二 前室递进式的观读路径与相关图像组合意义的阐释
三 后室右旋式的观读路径与相关图像组合意义的阐释
四 禅观对第9、10窟图像组织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秩序的转向与“景明模式”的确立
第一节 龙门石窟古阳洞交脚弥勒菩萨像的服饰演变
一 古阳洞的基本构成、营造背景及其交脚菩萨像的研究价值
二 古阳洞交脚弥勒菩萨像的服饰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三 古阳洞菩萨造像服饰等级秩序的线索梳理及其传续
第二节 宾阳中洞菩萨造像的等级秩序与“景明模式”的确立
一 宾阳中洞菩萨造像的等级秩序
二 “景明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第三节 邺城北朝石窟菩萨造像佩饰类型与空间秩序
一 邺城区域石窟菩萨造像资源概况
二 四类菩萨造像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
第四节 西安中查村出土北周菩萨立像的装束特征及其瘗藏意图
一 造像出土概况与装束特征
二 装束的样式源流与发展
三 造像瘗藏意图的分析
第五节 寺院菩萨造像空间秩序的合理想象——以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为例
小结
第六章 南北朝菩萨造像典型装束的本土化
第一节 仰月、日月冠饰与蛇形胸饰的演变
一 仰月、日月冠饰
二 蛇形胸饰
第二节 兽面冠饰与璎珞的传承
一 兽面冠饰
二 组玉佩与璎珞
第三节 佩饰装彩与贴金问题的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