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1 非转基因大豆油脂的脱色
1.1 影响大豆油脂品质的主要成分
1.1.1 大豆油脂中的色素类物质
1.1.2 大豆油脂中的其他微量物质
1.2 非转基因大豆油脂脱色概述
1.2.1 油脂脱色
1.2.2 大豆油脂脱色体系的构成
1.2.3 大豆油脂脱色体系的特点
1.2.4 油脂脱色机理
2 脱色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仪器设备与脱色方法
2.1.1 设备与材料
2.1.2 脱色方法
2.1.3 检测方法
2.2 常压脱色与真空脱色工艺的研究
2.3 脱色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2.4 脱色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2.5 搅拌速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2.6 白土添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3 脱色白土品质对脱色效果影响和对主要色素类物质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3.1 脱色白土在油脂脱色中的应用
3.2 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数学描述
3.2.1 拟一级动力学模型
3.2.2 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3.3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3.3.1 材料与试剂
3.3.2 主要仪器设备
3.4 脱色方法及检测方法
3.4.1 脱色方法
3.4.2 检测方法
3.5 脱色白土对大豆油脂中主要色素类物质吸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6 不同种类脱色白土样品指标对比
3.7 白土种类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3.7.1 白土种类对脱色率的影响
3.7.2 白土种类对主要色素类物质吸附量的影响
3.7.3 白土种类对大豆油脂中磷含量的影响
3.7.4 白土种类对过氧化值及酸值的影响
3.7.5 白土种类对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8 脱色白土中重金属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3.8.1 脱色白土中重金属对大豆油脂酸值及过氧化值的影响
3.8.2 脱色白土中重金属对大豆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及脱色率的影响
4 低反式脂肪酸最佳脱色条件的研究
4.1 非转基因大豆油脂中的反式脂肪与油脂精炼工艺
4.1.1 反式脂肪酸的概念
4.1.2 反式脂肪酸的分类
4.1.3 大豆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来源
4.1.4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4.1.5 大豆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控制
4.2 最佳低反式脂肪酸脱色条件的优化方法
4.2.1 低反式脂肪酸最佳脱色条件的确定
4.2.2 低反式脂肪酸大豆油脂脱色条件的优化
4.3 脱色时间对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4 脱色温度对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5 白土添加量对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6 低反式脂肪酸大豆油脱色条件的优化
4.6.1 脱色时间和白土添加量对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6.2 脱色温度和白土添加量对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6.3 脱色温度和脱色时间对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7 反式脂肪酸含量比较
4.8 最优条件下白土色素吸附量验证试验
第二部分
5 富含共轭亚油酸的大豆粉末甘油酯制备研究概述
5.1 共轭亚油酸的概述
5.1.1 共轭亚油酸的化学结构
5.1.2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
5.2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
5.2.1 抑癌作用
5.2.2 防止心血管疾病
5.2.3 调节免疫功能
5.2.4 减肥作用
5.2.5 其他方面作用
5.3 共轭亚油酸与大豆油脂脱色工艺
6 无溶剂体系酶法酯交换反应条件的确定
6.1 结构脂质的酶法合成方法
6.1.1 直接酯化法
6.1.2 酸解法
6.1.3 酯—酯交换法
6.1.4 酶法酯交换反应的环境选择
6.2 原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6.2.1 主要原料
6.2.2 材料与试剂
6.2.3 主要仪器设备
6.3 酶法酯交换的方法
6.3.1 无溶剂体系酶法酯交换的操作过程
6.3.2 无溶剂体系酶法酯交换单因素试验
6.3.3 无溶剂体系酶法酯交换条件的优化
6.3.4 CLA总接入率的测定分析
6.3.5 橄榄油乳化法测定脂肪酶活力
6.3.6 脂肪酶活力单位定义及计算公式
6.3.7 气相色谱分析
6.4 无溶剂体系酶法酯交换影响因素的确定
6.4.1 底物摩尔比对CLA接入率的影响
6.4.2 体系水分添加量对CLA接入率的影响
6.4.3 酶用量对CLA接入率的影响
6.4.4 反应温度对CLA接入率的影响
6.4.5 反应时间对CLA接入率的影响
6.5 无溶剂体系酶法酯交换反应条件的优化
7 CO2超临界状态下酶法酯交换反应条件的研究
7.1 超临界流体
7.1.1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7.1.2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在中药中的应用
7.1.3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在天然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7.1.4 超临界流体在材料工业中的应用
7.1.5 超临界流体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7.2 原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7.2.1 主要原料
7.2.2 材料与试剂
7.2.3 主要仪器设备
7.3 CO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