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三水”承载力相关研究进展
1.2.2 承载力评价方法
第2章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与调控技术体系
2.1 理论基础——基于承载力的水生态多要素协同治理理论
2.2 成套技术体系
2.2.1 技术体系架构
2.2.2 技术体系组成
第3章 水生态承载力评估诊断技术
3.1 水生态承载力理论基础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2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1.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2 水生态承载力概念内涵
3.2.1 概念辨析
3.2.2 内涵解析
3.2.3 对比分析
3.3 水生态承载力评估诊断技术方法
3.3.1 水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
3.3.2 水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
3.4 技术创新性
第4章 水生态承载力系统模型
4.1 水生态承载力系统模型架构
4.1.1 水生态系统承载机理过程分析
4.1.2 水生态承载力系统模型简介
4.2 水生态承载力调控要素模块
4.2.1 社会经济产排污过程模型方法
4.2.2 调控情景参数化方法
4.3 流域水文-水质-生态响应过程模块
4.4 水生态承载力评估模块
4.4.1 水资源子系统
4.4.2 水环境子系统
4.4.3 水生态子系统
4.5 技术创新性
第5章 水生态承载力优化调控技术
5.1 总体技术路线
5.2 调控指标筛选
5.3 调控路径与措施
5.3.1 调控路径
5.3.2 调控措施
5.4 调控潜力评估
5.4.1 评估思路
5.4.2 技术要求
5.5 调控目标制定
5.5.1 制定原则
5.5.2 技术要求
5.6 优化调控
5.6.1 调控原则
5.6.2 技术要求
5.7 技术创新性
第6章 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调控
6.1 流域概况
6.2 技术应用思路
6.2.1 工作内容
6.2.2 实施路线
6.3 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6.3.1 水资源专项评估
6.3.2 水环境专项评估
6.3.3 水生态专项评估
6.3.4 主要问题诊断
6.4 水生态承载力模拟预测
6.4.1 承载力系统模型建模
6.4.2 系统耦合模拟预测
6.5 水生态承载力调控潜力评估
6.5.1 调控指标与调控措施
6.5.2 调控潜力评估
6.6 水生态承载力综合调控
6.6.1 调控目标制定
6.6.2 综合调控情景设置
6.6.3 情景模拟优化
6.6.4 可达性分析
6.6.5 综合调控方案制定
6.6.6 承载力调控效应
6.7 小结
6.7.1 主要结论
6.7.2 管控建议
第7章 太湖流域典型区(常州市)水生态承载力评估调控
7.1 区域概况
7.2 技术应用思路
7.3 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7.3.1 水生态承载力专项评估
7.3.2 水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
7.4 水生态承载力模拟预测
7.4.1 常州市水生态承载力预测模型构建
7.4.2 行政区水生态承载力模拟分析
7.5 常州市水生态承载力调控潜力分析
7.5.1 水生态承载力调控潜力指标筛选
7.5.2 常州市产业结构的水环境效应分析
7.5.3 常州市闸坝调度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7.6 水生态承载力综合调控
7.6.1 基于产业绿色发展的调控情景分析
7.6.2 基于水文调控的优化情景分析
7.6.3 基于最优情景的水生态承载力调控
7.7 小结
第8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评估指标等级、赋分标准与参考依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