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水域生态系统概述
1.1 曾为人类母亲的水域
1.2 水城生态系统及其面临的问题
1.2.1 湖泊
1.2.2 河流
1.2.3 湿地
1.3 水域生态系统与流域的关系
1.3.1 流域营养盐排放导致水域富营养化
1.3.2 水域为流域人类活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生物类群
2.1 浮游植物
2.1.1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机制
2.1.2 有害蓝藻
2.1.3 藻类水华的危害
2.2 浮游动物
2.2.1 枝角类
2.2.2 桡足类
2.3 浮游生物食性鱼类
2.4 凶猛鱼类
2.5 底栖动物
2.6 大型水生植物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水域生态系统过程
3.1 水域生境区域
3.2 初级生产
3.2.1 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3.2.2 光限制与藻类垂直分布
3.3 牧食作用
3.3.1 浮游动物牧食
3.3.2 鱼类牧食
3.3.3 贝类牧食
3.4 有害蓝藻对环境的适应
3.4.1 水华蓝藻的浮力调控机制
3.4.2 水华蓝藻的群体化与可食性
3.4.3 其他
3.5 食物链过程与生态调控
3.5.1 下行效应与营养级联学说
3.5.2 稳态转换理论
3.6 碳氦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6.1 碳循环
3.6.2 氮循环
3.6.3 磷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水域生态修复基本方法
4.1 生态修复的基本理念
4.1.1 生态系统的状态:受损与退化
4.1.2 生态修复的目标:复原与重构
4.1.3 生态修复的驱动力:人工干预与自然演替
4.2 外源污染控制
4.2.1 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
4.2.2 汇流区生态阻控
4.2.3 径流输移过程中的生态净化
4.3 水生植被恢复
4.3.1 实施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工程的基本原则
4.3.2 影响水生植物恢复的关键生境因子及其调控方法
4.3.3 水生植物种植技术
4.3.4 生态浮岛
4.4 生物操纵
4.4.1 减少捕食者
4.4.2 提供生态避难所
4.4.3 曝气
4.5 底栖动物保育
4.5.1 底栖动物适生生境条件
4.5.2 底栖生物生境条件提升方法
4.6 有害藻类控制
4.6.1 扬水造流控藻技术
4.6.2 原位遮光控藻技术
4.6.3 原位超声波除藻技术
4.6.4 人工湿地控藻技术
4.7 湿地恢复
4.7.1 基底修复与滩面养护技术
4.7.2 水动力修复技术
4.7.3 植物引种技术
4.7.4 生态坝和植生格技术
4.8 小型景观水体水质修复与藻类控制
4.8.1 小型水景生态过程与水体水质问题
4.8.2 小型景观水体生态要素的设计与调控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水域生态修复工程案例
5.1 湖泊富营养化控制
5.1.1 控制对策简介
5.1.2 荷兰兹韦姆卢斯特湖生态修复
5.1.3 瑞典芬雅舍湖富营养化治理
5.1.4 新西兰奥卡罗湖富营养化治理
5.1.5 西湖富营养化治理
5.2 河流生态修复
5.2.1 美国基西米河生态修复
5.2.2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宏茂桥公园水生态修复
5.2.3 韩国清溪川生态修复
5.2.4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多瑙河生态修复
5.3 水源地水质修复
5.3.1 渡良濑水库
5.3.2 深圳水库
5.4 湖滨带湿地恢复
5.4.1 太湖贡湖湾湖滨湿地生态功能区与植被修复
5.4.2 巢湖湖滨带生态恢复
5.4.3 日本霞浦湖湖岸恢复
5.4.4 太湖梅梁湾水生植物群落恢复
5.5 海岸带生态修复
5.5.1 美国特拉华湾湿地生态恢复
5.5.2 美国牙买加湾潮滩生态修复
5.5.3 比利时斯海尔德河河口潮滩湿地生态恢复
5.5.4 杭州湾北岸奉贤岸段生态恢复
5.5.5 美国博尔萨奇卡低地恢复
5.5.6 西雅图海堤生态修复
5.6 多功能生态湿地构建与恢复
5.6.1 上海鹦鹉洲生态湿地
5.6.2 上海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
5.6.3 日本谷津干潟公园
5.6.4 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
5.6.5 佛罗里达自由公园湿地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水生态修复方案设计
6.1 方案设计前期调研工作
6.1.1 资料收集
6.1.2 现场调查
6.2 工程方案的编制与实施
6.2.1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6.2.2 工程设计方案的编制
6.3 工程方案设计案例
6.3.1 鹦鹉洲生态湿地设计
6.3.2 农林水乡林湿复合生态净化系统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