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资源环境基础
1.1 国家和区域
1.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1.2.1 自然地理特征
1.2.2 资源环境特点
1.3 气象和气候
1.3.1 气候特征
1.3.2 气温特征
1.3.3 降水特征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人口与社会经济背景
2.1 人口发展与分布
2.1.1 人口规模与增减变化
2.1.2 人口结构与人口素质
2.1.3 人口分布与集疏特征
2.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适应性评价
2.2.1 人类发展水平评价
2.2.2 交通通达水平评价
2.2.3 城市化水平评价
2.2.4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2.3 问题与对策
2.3.1 关键问题
2.3.2 对策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
3.1 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
3.1.1 地形起伏度
3.1.2 地形适宜性评价
3.2 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
3.2.1 温湿指数
3.2.2 气候适宜性评价
3.3 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
3.3.1 水文指数
3.3.2 水文适宜性评价
3.4 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
3.4.1 地被指数
3.4.2 地被适宜性评价
3.5 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与分区研究
3.5.1 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方法
3.5.2 人居环境指数
3.5.3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增强策略
4.1 土地资源利用及其变化
4.1.1 土地利用现状
4.1.2 土地利用变化
4.2 农业生产能力及其地域格局
4.2.1 乌兹别克斯坦耕地资源分析
4.2.2 乌兹别克斯坦土地生产能力分析
4.2.3 乌兹别克斯坦农产品进出口分析
4.2.4 分州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4.3 食物消费结构与膳食营养水平
4.3.1 乌兹别克斯坦居民食物消费结构
4.3.2 乌兹别克斯坦居民膳食营养来源
4.4 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4.4.1 基于人粮平衡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4.4.2 基于当量平衡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4.4.3 分州土地资源承载力及承载状态
4.5 土地资源承载力适应策略
4.5.1 存在的问题
4.5.2 提升策略与增强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增强策略
5.1 水资源基础及其供给能力
5.1.1 河流水系与分区
5.1.2 水资源数量
5.2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消耗
5.2.1 用水量
5.2.2 用水水平
5.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5.3 水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5.4 未来情景与调控途径
5.4.1 未来情景分析
5.4.2 主要问题及调控途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态承载力评价与增强策略
6.1 生态供给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6.1.1 生态供给的空间分布
6.1.2 生态供给的变化动态
6.2 生态消耗模式及变化
6.2.1 生态消耗模式及演变
6.2.2 各类生态系统年消耗量变化
6.2.3 各分区生态系统消耗量变化
6.3 生态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6.3.1 生态承载力
6.3.2 生态承载状态
6.4 生态承载力的未来情景与谐适策略
6.4.1 基于绿色丝路建设愿景的情景分析
6.4.2 生态承载力演变态势
6.4.3 生态承载力谐适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7.1 乌兹别克斯坦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7.1.1 全国水平
7.1.2 分区尺度
7.2 乌兹别克斯坦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
7.2.1 全国水平
7.2.2 分区尺度
7.3 结论与建议
7.3.1 基本结论
7.3.2 对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规范
8.1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8.2 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评价
8.3 水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评价
8.4 生态承载力与承载状态评价
8.5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