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门 Cyanophyta
蓝藻是一类原核生物(prokaryote),又称蓝细菌(cyanobacteria),其形态为单细胞、群体或丝状体。细胞无色素体和真正的细胞核等细胞器,原生质体分为外部色素区和无色的中央区。色素区除含有叶绿素a、两种叶黄素外,还含有藻红素和藻蓝素,光合作用产物主要是蓝藻淀粉。无色中央区主要含有环丝状DNA,无核膜、核仁。蓝藻的细胞壁由3~4层黏肽复合物构成;单细胞和群体类蓝藻的细胞壁外层常有个体或群体胶被,丝状体类蓝藻的细胞壁外常具胶鞘;胶鞘和胶被分层或不分层,无色或具有黄、褐、红、紫、蓝等颜色。有些丝状蓝藻具异形胞,异形胞常为球形,细胞壁厚,内含物稀少,在光学显微镜下无色透明。异形胞的着生位置是蓝藻分类的重要特征。
蓝藻的繁殖方式通常为细胞分裂,有些单细胞或群体类蓝藻可以形成外生孢子和内生孢子,丝状体类蓝藻除细胞分裂外,藻丝还能形成“藻殖段”,以“藻殖段”的方式进行营养繁殖。
蓝藻在各种水体或潮湿土壤、岩石、树干及树叶上都能生长,不少种类还能在干旱环境中生长繁殖。水生蓝藻多在含氮较高、有机质丰富、偏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破坏湖泊景观和水体生态环境,造成生态危害。
蓝藻的分类近年来变化较大,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出现了大量的新属和新种,许多常见的蓝藻类群分类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世界已报道的蓝藻约400属近5000种,本书收录常见蓝藻1纲3目6科9属23种。
蓝藻纲 Cyanophyceae
色球藻目 Chroococcales
平裂藻科 Merismopediaceae
平裂藻属 Merismopedia Meyen, 1839
原植体为群体,由一层细胞组成平板状,群体胶被无色、透明、柔软,群体中细胞排列整齐,通常2个细胞为一对,2对为一组,4个小组为一群,许多小群集合成大群体,群体中的细胞数目不定,小群体细胞多为32~64个,大群体细胞多可达数百个以至千个。细胞浅蓝绿色、亮绿色,少数为玫瑰红色至紫蓝色,原生质体均匀。
广泛分布在湖泊和池塘中,有时在夏季形成优势种,偶尔可以形成水华。
优美平裂藻(图版1:1)
Merismopedia elegans Braun ex Kützing,1849;朱浩然,1991,p.80,pl.XXXI,fig.13.
细胞球形、半球形以至宽卵形,群体中的细胞数目悬殊,少的仅由16个细胞组成,多的可由数百个以至数千个细胞组成。群体目力可见,宽达数厘米。细胞排列较紧密。细胞内的原生质体均匀,蓝绿色或呈鲜艳的蓝绿色。细胞直径4.0~7.0μm。
标本号:S25、S29、S30、S85、S89。
分布:磨沟河、鹳河、干渠白河段、天津。
2. 微小平裂藻(图版1:2)
Merismopedia tenuissima Lemmermann, 1898;朱浩然,1991,p.79,pl.XXXI,fig.9.
群体微小,呈正方形,由16个、32个、64个、128个或更多个细胞组成,群体中的细胞常4个成一组,群体胶被薄。细胞球形、半球形,外具较明显或完全溶化的胶被。原生质体均匀,蓝绿色。细胞直径1.3~2.0μm。
标本号:S53。
分布:汉库。
腔球藻属 Coelosphaerium N.geli,1849
原植体为群体,球形、长圆形、椭圆形或略不规则。群体胶被厚,无色,均匀或具辐射状纹理;个体胶被缺或不明显。细胞球形、半球形、椭圆形或倒卵形,在群体胶被表面下排成完整的一层,形成中空的群体。
分布在湖泊、池塘中,常与微囊藻水华混生。
1. 居氏腔球藻(图版1:3)
Coelosphaerium kuetzingianum N.geli,1849;胡鸿钧和魏**,2006,p.60,pl.II-8,fig.3.
群体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3~50μm,群体胶被无色透明。细胞近球形,单一或成对,在群体胶被的表面下排成一单层。原生质体均匀。细胞直径1.5~3μm。
标本号:S59、S80。
分布:汉库、丹库。
乌龙藻属 Woronichinia (Unger) Elenkin,1933
原植体为群体,略为球形、肾形或椭圆形,通常由2~4个亚群体组成肾形或心形复合体;具无色、较透明胶被,胶被离细胞群体边缘较窄,5~10μm;群体中央具辐射状或平行的分枝状胶质柄。细胞胶质柄常向外延伸形成类似管道状物,也使得胶被变厚,形成透明的放射层。细胞为长卵形、宽卵形或椭圆形,罕见圆球形。
常分布在大小湖泊中,夏季有时可形成优势。
赖格乌龙藻(图版2:5)
Woronichinia naegeliana (Unger) Elenkin,1933;虞功亮等,2011,p.10,fig.1.
群体球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心形,通常由多个小群体组成复合体,表面扭*,不处于一个平面;胶被厚,无色或微黄色,较模糊;群体外围有呈辐射状较紧密单层排列的细胞。细胞末端具不易见的管状胶质柄,胶质柄在群体中央呈放射状分布,细胞胶质柄常向外延伸形成类似管道状物,形成透明的放射层。细胞蓝绿色,具气囊,卵形或椭圆形,长4.2~10.1μm,宽3.7~5.6μm。
标本号:S41、S60、S79、S80、S81、S82、S84、S85。
分布:汉库、丹库、干渠白河段。
微囊藻科 Microcystaceae
微囊藻属 Microcystis Kützing,1833
原植体为不定形群体,常形成肉眼可见的团块,自由漂浮于水中或附生于水中其他基物上。群体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具穿孔,形成网状或窗格状团块;胶被无色透明,少数种类有颜色;细胞数目极多,排列紧密而无规律,少数具两两成对的情况。个体细胞无胶被,球形或椭圆形,具气囊,但是一些群体中少量细胞无气囊,常出现在群体边缘处,光学显微镜下透亮。
广泛分布在湖泊、池塘、河道等水体中,是蓝藻水华的主要组成成分。
1. 假丝微囊藻(图版1:4)
Microcystis pseudofilamentosa Crow,1923;虞功亮等,2007,p.734.figs.13-14.群体窄长,带状,每隔一段有一个收缢,整个形成类似分节的串联体,一般宽17~35μm,长可达1000μm;胶被无色透明,不明显,易溶解,无折光;胶被内细胞排列密集,充满胶被。细胞球形。原生质体蓝绿色或茶青色。细胞直径3.6~6.8μm,均值(5.2±0.71)μm。
标本号:S20。
分布:丹库。
2. 铜绿微囊藻(图版1:5)
Microcystis aeruginosa Kützing,1846;虞功亮等,2007,p.729,figs.1-2.
群体形态变化较大,不规则形状;胶被也常破裂或穿孔,使群体成为树枝状或似窗格的网状体,胶被无色或微黄绿色,明显,无分层。细胞球形,排列较紧密。细胞直径3.8~6.7μm,均值(5.2±0.55)μm。
标本号:S20、S40、S44、S57、S58、S61、S78、S80、S81、S83、S85。
分布:丹库、汉库、泗河、丹江、干渠白河段。
3. 水华微囊藻(图版1:6)
Microcystis flos-aquae (Wittrock) Kirchner,1898;朱浩然,1991,p.16,pl.II,fig.8;虞功亮等,2007,p.731,figs.7-8.
群体黑绿色或碧绿色,多为球形,较结实,成熟的群体不穿孔、不开裂;胶被不明显。细胞球形,密集。原生质体蓝绿色。细胞直径3.0~6.6μm,均值(4.8±0.45)μm。标本号:S36、S50、S51、S72、S81、S83、S84。
分布:丹库、汉库、干渠白河段。
4. 惠氏微囊藻(图版1:7)
Microcystis wesenbergii (Komárek) Komárek ex Komárek,2006;虞功亮等,2007,p.737,figs.19-23.
群体形态多样,有球形、椭圆形、卵形、肾形、圆筒状、叶瓣状或不规则形,常通过胶被串联成树枝状或网状,组成肉眼可见的群体;胶被无色透亮,明显,边界明确,坚固不易溶解,分层且有明显折光,离细胞边缘远,距离5~10μm或以上;胶被内细胞较少,细胞一般沿胶被单层随机排列,较少密集排列,有时也充满整个胶被。细胞较大,球形或近球形。原生质体深蓝绿色或深褐色。细胞直径4.6~10.9μm,均值(7.3±0.74)μm。
标本号:S27、S34、S36、S79、S81、S82、S83、S85、S86。
分布:鹳河、丹库、干渠白河段、干渠刁河段。
5. 挪氏微囊藻(图版2:1-2)
Microcystis novacekii (Komárek) Compère,1974;王全喜和庞婉婷,2023,p.10,fig.(1-14).
群体球形或不规则球形,团块较小,直径一般50~300μm;群体之间通过胶被连接,一般为3~5个小群体连接成环状,群体内不形成穿孔或树枝状;胶被无色或微黄绿色,明显,边界模糊,易溶,无折光,离细胞边缘远,距离5μm以上;胶被内细胞排列不紧密,外层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少数细胞散离群体。细胞球形。原生质体黄绿色。细胞大小介于水华微囊藻与铜绿微囊藻之间,直径4.3~7.8μm,均值(5.1±0.71)μm。
标本号:S72、S82、S84。
分布:丹库、干渠白河段。
6. 史密斯微囊藻(图版2:3)
Microcystis smithii Komárek et Anagnostidis, 1995;虞功亮等,2007,p.734.figs.15-16.
群体球形或近球形,不形成穿孔或树枝状;胶被无色或微黄绿色,易见,边界模糊,无折光,易溶解,离细胞边缘远,距离5μm以上;胶被内细胞稀疏而有规律地排列,单个或成对出现,细胞间隙较大,一般远大于其细胞直径。细胞球形,较小。原生质体蓝绿色或茶青色。细胞直径3.1~6.8μm,均值(5.3±0.63)μm。
标本号:S17、S27、S38、S79、S83、S84、S85。
分布:丹库、鹳河、汉库、丹库、干渠白河段。
色球藻科 Chroococcaceae
色球藻属 Chroococcus N.geli,1849
原植体多为2~6个或更多细胞(很少超过64个或128个)组成的群体,群体胶被较厚,均匀或分层,透明或黄褐色、红色、紫蓝色。细胞球形或半球形,胶被均匀或分层。原生质体均匀或具有颗粒,灰色、淡蓝绿色、蓝绿色、橄榄绿色、黄色或褐色。
广泛分布在池塘、湖泊、河道等水体中。
膨胀色球藻(图版2:4)
Chroococcus turgidus (Kützing) N.geli,1849;朱浩然,1991,p.34,pl.XI,fig.2.
群体由2个、4个、8个或16个细胞所组成;胶被无色透明。细胞半球形,细胞相接触面处扁平。原生质体橄榄绿色、黄色,内具颗粒体细胞。细胞直径10~12.m,包括胶被时直径16~17.m。
标本号:S38。
分布:汉库。
颤藻目 Oscillatoriales
颤藻科 Oscillatoriaceae
颤藻属 Oscillatoria Vaucher ex Gom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