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色散调控及应用
0.00     定价 ¥ 2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8864150
  • 作      者:
    王甲富,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等
  • 出版日期:
    2024-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色散调控及应用》在对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概念、电磁特性及研究现状进行扼要介绍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色散调控的基本原理及典型应用,具体包括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色散特性、激发手段、弱色散区调控、强色散区调控、强-弱色散区综合调控等,重点介绍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色散调控在多域电磁调制、电磁增透、电磁吸波、频率选择结构、小型化微波器件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是电磁振荡与材料中电子振荡强烈耦合产生的、高度局域化在两种介质界面上的混合电磁模,其电磁场集中分布在界面附近,并沿界面两侧法向呈指数衰减[1-3]。例如,对于金属与空气界面激发的表面等离激元模式,在空气侧表现为沿着金属表面传播的表面波,在金属侧则表现为电子密度波。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要求界面两侧介质具有正负相反的本构电磁参数(介电常量或磁导率)。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自然材料的本构电磁参数为正,仅有少部分自然材料在红外/光频段具有可资利用的负电磁参数。例如,金、银、铜等金属材料在光频段具有负介电常量,碳化硅在中红外频段具有负介电常量,等等。所以,采用自然材料一般在红外/光频段能够高效激发表面等离激元模式,很难在微波、毫米波、太赫兹等更低频段实现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的高效激发。2004年,Pendry等[4-6]在微波波段验证了周期性金属结构支持电磁特性类似于表面等离激元的模式,被称作人工表面等离激元(spoof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SPP),开启了SSPP研究的大门。SSPP是在微波、毫米波、太赫兹等更低频段(本书聚焦于微波波段)利用人工结构功能材料(例如,电磁超材料、电磁超表面、结构化金属表面等)激发的类SPP模式[3],其波矢远大于自由空间波的波矢,且随着频率增大,其波矢越来越远离自由空间波矢,色散*线具有高频渐近截止特性。由于其色散特性可通过金属或介质结构的结构参数、空间排布、周期大小等进行调控,无须改变其材料的本征电磁参数,因此SSPP具有灵活可设计的色散特性,在天线、新型功能器件、雷达吸波结构、实时模拟信号处理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对于传统电磁材料,SSPP结构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厚度薄等优点,可提高器件集成化、小型化、轻薄化程度,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热点和技术研究前沿。
  1.1 表面等离激元
  1.1.1 基本概念
  表面等离激元(SPP)原本是指在光频段具有正负介电常量的金属-介质材料界面激发的一种表面束缚波,是介质材料中的电磁振荡和金属材料中的电子振荡强烈耦合产生的一种混合激发模式[1-3, 7-9]。电磁振荡和电子振荡相互耦合,一方面降低了电磁场的传播速度,使其成为一种典型的慢波模式;另一方面使得SPP模式的波矢远大于自由空间波矢(波长远小于自由空间波的波长),电磁场被集中约束在金属-介质界面附近而不能辐射出去。SPP的波矢大于自由空间波矢,垂直于界面的波矢分量为纯虚数,电磁场沿界面法线方向上呈指数衰减,无法延伸至远场区,如图1.1所示。
  图1.1 SPP的电场分布示意图
  1.1.2 色散特性
  为了研究SPP的基本电磁特性,这里从麦克斯韦(Maxwell)方程组出发,推导金属-介质界面上SPP的传播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如下:
  (1.1a)
  (1.1b)
  (1.1c)
  (1.1d)
  其中,D为电位移矢量,E为电场,H为磁场,B为磁感应强度,为外部电荷,为电流密度。对于线性各向同性的非磁性材料,其电位移矢量与磁感应强度分别满足:
  (1.2a)
  (1.2b)
  在不存在外部电荷和电流密度的情况下,由式(1.1c)和式(1.1d)组合,得
  (1.3)
  假设电场是时谐电场?根据矢量场E的拉普拉斯运算和关系式代入式(1.3),得到亥姆霍兹方程:
  (1.4)
  其中,为自由空间波的波矢。
  考虑由两个半无限非磁性介质组成的界面,界面位于z =0,二者的相对介电常量分别为和,如图1.2所示。假设矢量电场为
  (1.5)
  其中,为沿x方向的传播常数。将式(1.4)代入式(1.3),得
  (1.6)
  对于横磁(transverse magnetic,TM)模式电磁波(磁场方向始终平行于界面),亥姆霍兹方程为
  (1.7)
  假设电磁波为时谐电磁波(时间因子为),对于TM波,其上半空间(z>0)的场可表示为
  (1.8a)
  (1.8b)
  (1.8c)
  下半空间(z<0)的场可表示为
  (1.9a)
  (1.9b)
  (1.9c)
  其中,()为介质1和介质2中垂直于界面的沿z方向的波矢分量。
  图1.2 半无限空间界面示意图
  由边界条件(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切向分量连续),可得到
  (1.10)
  可以看出,只有当与取值正负相反时,在两种介质的界面才能存在表面电磁模式。同时还应满足:
  (1.11a)
  (1.11b)
  将式(1.11)代入式(1.10),可以得到传播常数为
  (1.12)
  为了激发SPP模式,须满足,也就是说。当介质1为空气时,上述条件变为,介质2的介电常量必须为负。
  考虑到自然界金、银、铜等非磁性金属材料可看作自由电子气,其等效介电常量可用Drude模型来描述
  (1.13)
  其中,为金属的等离子体频率。在等离子频率之下,金属的等效介电常量实部为负,满足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条件。当,时,此处的频率被称为截止频率()。图1.3给出了介质为空气或二氧化硅时,SPP的色散*线。
  图1.3 SPP的色散*线
  由图1.3可知,在SPP色散*线的低频段,其波矢基本接近于介质材料的波矢,很难激发高表面缚态的SPP,在高频处的波矢远大于介质材料的波矢,并随着频率逐渐接近截止频率,波矢越来越大,表明此处的电磁场的局域性*强;当频率大于截止频率时,出现电磁带隙。
  1.1.3 奇偶模分析
  上面推导了金属-介质半无限空间界面的SPP色散*线,在实际情况下,介质或金属往往具有一定的厚度。下面讨论由金属-介质-金属构成的多层结构,在上下表面均可以激发SPP模式,当中间层厚度小于或与SPP模式趋肤深度比拟时,SPP模式会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的耦合模式。文献[10,37]推导了中间厚度为a的色散关系,其色散关系分裂为两种模式,如下
  (1.14a)
  (1.14b)
  其色散*线和电场分布分别如图?1.4(a)和(b)所示。对于偶模,同相,和是反相的;对于奇模,反相,和是同相的。随着中间金属层厚度的减小,偶模的传播长度逐渐增加,奇模的传播长度逐渐减少。
  图1.4 奇偶模式SPP的色散*线和电场分布示意图
  1.1.4 激发方式
  表面等离激元的电磁场强烈束缚在金属/介质界面上,其波矢远大于介质中的波矢,自由空间电磁波不能直接耦合为表面等离激元,必须采用相位匹配或者空间模式匹配的方法,增大电磁波沿着界面方向的波矢,使得自由空间波的波矢与表面等离激元匹配。传统方法有棱镜耦合、光栅耦合、近场耦合[11-14]等。
  1. 棱镜耦合
  对于从自由空间(真空或空气)入射到金属表面的电磁波,沿水平方向的波矢为?远小于表面等离激元的水平波矢(),当在金属-介质界面的上方放置具有高介电常量的介质时,介质中的波矢变为,当介质介电常量足够大时,就能够在介质-金属界面上激发表面等离激元。图1.5(a)和(b)分别为Kretschmann和Otto棱镜耦合装置[12,13]。
  图1.5 传统SPP耦合装置[10,11]:(a) Kretschmann棱镜耦合装置;(b) Otto棱镜耦合装置
  2. 光栅耦合
  图1.6 光栅耦合激发表面等离激元
  自由空间波与表面等离激元的耦合还可以利用如图1.6所示的衍射光栅消除波矢不匹配,根据衍射光栅原理,周期性光栅结构可以给电磁波附加等效横向波矢,当附加的横向波矢与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的波矢匹配时,自由空间波就会被高效耦合为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经过光栅调制的波矢公式如下
  (1.15)
  其中,m为整数(0,?1,?2,?3, ),p为光栅常量。
  除了棱镜耦合和光栅耦合,还可以通过近场光学显微镜技术在近场区域内激发表面等离激元[14],或者通过近场耦合技术激发表面等离激元[112]。由于表面等离激元具有表面局域化、亚波长传输、场增强、渐近线型色散*线等特性,因此表面等离激元可广泛应用于小型化集成光学器件和电路上,例如,平板波导[15-17]、透射增强[18-20]、电磁波辐射[21, 22]、光谱探测的传感器[23-26],等等。
展开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1
1.1 表面等离激元1
1.1.1 基本概念1
1.1.2 色散特性2
1.1.3 奇偶模分析5
1.1.4 激发方式5
1.2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7
1.2.1 二维凹槽结构的本征模7
1.2.2 三维锯齿结构的本征模8
1.2.3 锯齿结构上的人工表面等离激元9
1.2.4 超表面激发的人工表面等离激元10
1.2.5 超材料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关系11
1.2.6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典型应用13
1.3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色散特性及调控16
1.3.1 色散调控16
1.3.2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色散调控18
1.3.3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色散调控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22
参考文献22
第2章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34
2.1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基础理论34
2.1.1 传播方程34
2.1.2 场分布39
2.1.3 幅值和相位特性40
2.1.4 群速特性42
2.1.5 损耗特性43
2.2 典型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43
2.2.1 金属短线的电偶极子模型43
2.2.2 锯齿结构的色散特性及调控46
2.2.3 鱼骨结构50
2.2.4 鱼骨结构的传输特性53
2.3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仿真与实验方法56
2.3.1 仿真方法56
2.3.2 实验方法57
参考文献58
第3章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弱色散区调控的消色差器件60
3.1 消色差异常反射60
3.1.1 消色差色散条件60
3.1.2 SSPP结构设计与色散调控62
3.1.3 仿真验证64
3.1.4 实验验证66
3.2 消色差波束调控67
3.2.1 消色差色散条件68
3.2.2 结构设计与色散调控69
3.2.3 仿真验证71
3.2.4 实验验证73
3.3 消色差平板聚焦74
3.3.1 消色差平板聚焦色散条件75
3.3.2 一维平板聚焦透镜设计与实验验证76
3.3.3 二维平板聚焦透镜设计与实验验证80
3.4 本章小结87
参考文献87
第4章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弱色散区调控的电磁增透技术88
4.1 基于界面局域场调制的SSPP电磁增透结构88
4.1.1 基于SSPP局域场调制的增透原理88
4.1.2 SSPP增透结构设计91
4.2 SSPP增透夹芯结构95
4.2.1 设计原理95
4.2.2 结构设计及仿真98
4.2.3 样品加工及实验验证103
4.3 SSPP增透栅格结构106
4.3.1 金属方孔蜂窝传输特性107
4.3.2 增透结构设计及机理108
4.3.3 样品加工及实验验证113
4.4 本章小结115
参考文献115
第5章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弱色散区调控的电磁调制器件117
5.1 波前调制117
5.1.1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单元117
5.1.2 仿真验证119
5.1.3 实验验证122
5.2 极化调控124
5.2.1 极化转换器件设计124
5.2.2 仿真与实验126
5.2.3 性能分析127
5.3 多极化调制130
5.3.1 多极化转换器件设计130
5.3.2 性能分析133
5.3.3 仿真与实验134
5.4 非对称传输136
5.4.1 非对称传输设计与仿真分析136
5.4.2 实验验证139
5.5 准连续几何相位调制140
5.5.1 准连续的线性几何相位140
5.5.2 几何相位调制器件设计143
5.5.3 仿真分析145
5.5.4 实验验证146
5.6 幅值调制149
5.6.1 旁瓣抑制的理论分析149
5.6.2 幅值调制器件设计150
5.6.3 仿真分析153
5.6.4 实验验证153
5.7 本章小结155
参考文献155
第6章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色散调控的小型化微波器件157
6.1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弱色散区调控的小型化环行器157
6.1.1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传输线157
6.1.2 环行器设计159
6.1.3 仿真和结果分析161
6.1.4 环行器加工测试及结果分析162
6.2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弱色散区调控的宽带环行器165
6.2.1 设计原理165
6.2.2 宽带环行器设计166
6.2.3 仿真和结果分析168
6.2.4 环行器加工测试以及结果分析169
6.3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强-弱色散区综合调控的小型化滤波器172
6.3.1 矩形波导的传播模式172
6.3.2 SSPP传输线174
6.3.3 馈电结构设计176
6.3.4 滤波器设计180
6.3.5 仿真和实验验证182
6.4 本章小结184
参考文献185
第7章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强色散区调控的吸波结构186
7.1 直线型SSPP吸波结构186
7.1.1 吸波机理分析186
7.1.2 波矢匹配设计188
7.1.3 吸波栅格结构190
7.1.4 吸波点阵结构191
7.2 直线型SSPP吸波结构优化方法195
7.2.1 优化流程195
7.2.2 优化设计196
7.2.3 实验验证200
7.3 折线型SSPP吸波结构201
7.3.1 结构设计和色散特性202
7.3.2 宽带吸波结构204
7.3.3 双带吸波结构210
7.3.4 实验验证211
7.3.5 低频吸波性能拓展212
7.4 斜线型SSPP吸波结构213
7.4.1 结构设计和色散特性213
7.4.2 宽带吸波结构215
7.4.3 双带吸波结构218
7.4.4 实验验证219
7.4.5 低频吸波性能拓展220
7.5 交错型SSPP吸波结构221
7.5.1 结构设计和色散特性222
7.5.2 增强型宽带吸波结构224
7.5.3 实验验证225
7.5.4 低频吸波性能拓展226
7.6 水平折线SSPP吸波结构227
7.6.1 宽带吸波原理分析227
7.6.2 超宽带吸波结构232
7.6.3 实验验证235
7.7 垂直折线SSPP吸波结构237
7.7.1 宽带吸波原理分析237
7.7.2 超宽带吸波结构241
7.7.3 实验验证243
7.8 组合垂直折线SSPP吸波结构244
7.8.1 宽带吸波原理分析245
7.8.2 超宽带吸波结构248
7.8.3 实验验证251
7.9 三维折线SSPP吸波结构253
7.9.1 宽带吸波原理分析253
7.9.2 超宽带吸波结构256
7.9.3 实验验证260
7.10 SSPP结构与超材料复合的吸波材料261
7.10.1 吸波结构设计261
7.10.2 仿真分析264
7.10.3 实验验证265
7.11 SSPP结构与磁性材料复合的吸波材料266
7.11.1 吸波结构设计267
7.11.2 仿真分析270
7.11.3 实验验证272
7.12 碳纤维SSPP吸波结构273
7.12.1 设计原理273
7.12.2 结构设计及仿真278
7.12.3 样品加工及测试283
7.13 本章小结288
参考文献288
第8章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强-弱色散区综合调控的频率选择结构291
8.1 低通高阻频率选择结构291
8.1.1 原理分析291
8.1.2 仿真分析293
8.1.3 实验验证297
8.2 多通带频率选择结构298
8.2.1 双通带频率选择结构298
8.2.2 三通带频率选择结构303
8.3 吸透一体化频率选择结构307
8.3.1 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307
8.3.2 仿真与实验验证309
8.4 散透一体化频率选择结构313
8.4.1 散透一体化频率选择结构设计314
8.4.2 原理分析315
8.4.3 仿真与实验验证316
8.5 点阵型吸-透一体化频率选择结构323
8.5.1 设计思路323
8.5.2 带内透射型吸-透一体化频率选择结构326
8.5.3 带内-带外双带透射型吸-透一体化频率选择结构328
8.6 吸-透一体化波纹通道夹心结构334
8.6.1 结构设计及仿真334
8.6.2 吸-透机理分析337
8.6.3 样品加工及实验验证340
8.7 本章小结346
参考文献346
第9章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强色散区调控的时域波形调制结构348
9.1 强色散介质的时域波形调制特性348
9.1.1 群速色散介质348
9.1.2 群速色散对时域波形的调制350
9.1.3 色散与吸收的关系351
9.2 基于电诱导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波形调制结构352
9.2.1 色散特性352
9.2.2 耦合效率354
9.2.3 波形调制结构356
9.2.4 结构参数对调制带宽、效率的影响357
9.2.5 实验验证359
9.3 基于磁诱导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波形调制结构361
9.3.1 色散特性361
9.3.2 群延迟时间与MSSPP波矢的关系362
9.3.3 波形调制结构设计364
9.3.4 实验验证366
9.4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反射型波形调制结构368
9.4.1 色散特性368
9.4.2 反射型波形调制结构设计369
9.5 本章小结371
参考文献372
索引37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