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越南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适应策略
0.00     定价 ¥ 1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2611
  • 作      者:
    杨小唤,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越南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适应策略》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省、地区、国家尺度,定量揭示了越南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差异,提出了区域谐适策略,为促进越南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做出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国家和区域背景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越南”,是亚洲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部,国土狭长,面积约33万km2。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高温多雨,属热带季风气候。地势西高东低,境内75%为山地和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为高山和高原。国内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全国划分58个省和5个直辖市,是一个以京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本章主要对越南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越南国家与区域概况、地形地貌特征、气候与气象、土壤特征等。
  1.1 国家和区域
  1.1.1 建国历史与基本概况
  越南于公元968年成为*立的封建国家。1945年,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同年9月越南开始进行艰苦的抗法战争。1954年7月,《日内瓦协议》的签署,越南北方获得解放。1961年越南开始进行抗美救国战争,1973年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军开始从南方撤走,至1975年5月南方全部解放。次年7月宣布全国统一,定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越南陆地面积约为33万km2,按地域可划分为6个大区,分别为红河三角洲、北部边境和山区、中北部和中部沿海地区、西原地区、东南地区和湄公河三角洲。2021年,全国人口为9826万人,其中人口密度*大的是红河三角洲,平均人口密度为21217人/km2;人口密度*小的是西原地区,人口密度均值为69人/km2。越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4个民族,其中以京族为主,占总人口86%,同时岱依族、傣族、华族、芒族、高棉族、侬族人口均超过50万。主要语言为越南语(官方语言、通用语言、主要民族语言)。以佛教、天主教、和好教与高台教为主要宗教。
  越南为发展中国家。1986年开始实行革新开放。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2001年越共九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并确定了三大经济战略重点,即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中心,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建立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体制。2006年越共十大提出发挥全民族力量,全面推进革新事业,使越南早日摆脱欠发达状况。2016年越共十二大通过了《2016~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了2016~2020年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5%~7.0%,至2020年,人均GDP增至3200~3500美元的发展目标。革新开放以来,越南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三产结构趋向协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2020年GDP达到3430亿美元,GDP增长率为2.91%,人均GDP为3521美元。
  越南是传统农业国,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5%。土地资源以耕地和林地资源为主,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约占总陆地面积的60%。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马铃薯、番薯和木薯等,经济作物有咖啡、橡胶、胡椒、茶叶、花生、甘蔗等。2020年,越南农林渔业总产值占GDP的比例为14.85%,其中农、林、渔业增长率分别为2.55%、2.82%、3.08%。工业生产指数增长3.36%,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原油、天然气、液化气、水产品等。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占GDP比例为41.63%,增长率达2.34%。
  近年来越南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对拉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20年,进出口总额5453.5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其中出口额约达2826.5亿美元,同比增长7%,进口额2627亿美元,同比增长3.7%。主要贸易对象为中国、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主要出口商品有原油、服装纺织品、水产品、鞋类、大米、木材、电子产品、咖啡。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中国。主要进口商品有汽车、机械设备及零件、成品油、钢材、纺织原料、电子产品和零件。主要进口市场为中国、东盟、韩国、日本、欧盟、美国。
  1.1.2 行政区划构成
  越南自1975年南北统一后,划分了35个省和3个中央直辖市,*都为河内。随后经过数次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是行政区划变动*大和*频繁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共58个省和5个中央直辖市(河内市、胡志明市、海防市、岘港市、芹苴市)(图1-1)。
  河内市:原名大罗,又称升龙,1831年更名河内。1976年成为全国*都。现为全国第二大城市,中央直辖市。地处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总面积3340 km2,人口756万,是越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全国的交通枢纽,有公路、铁路贯通全国各地,拥有北方*大的河港,郊区有内排机场和嘉林机场,水陆空交通便利,构成越南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城市地处亚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23.4℃,10月至翌年1月气候*宜,平均气温16.5℃。河内是越南主要的旅游城市,名胜古迹居全国之冠。著名的游览胜地有:胡志明陵、巴亭广场、主席府、胡志明故居、西湖、*柱寺、文庙、医庙、玉山寺、镇武观、镇国寺、金莲寺等。
  胡志明市:由原西贡、堤岸、嘉定三市组成,是越南*大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面积约为2090 km2,人口620万。地处湄公河三角洲东北部,西贡河右岸,距出海口80 km。铁路可通往河内及其他大、中城市,公路可通往全国各地,经公路或水路可通往柬埔寨和老挝。胡志明市有60万华人,市内第五郡(原堤岸市)是华人聚居的地区。市区主要建筑有统一宫(原总统府)、天后庙、圣母大教堂等。胡志明市气候终年炎热,温差不大,月平均气温29℃。
  图1-1 越南行政区划图
  海防市:越南北部的沿海城市,越南第三大城市,规模仅次于河内市和胡志明市,同时拥有越南北方*大的港口。位于红河三角洲东北端,京泰河下游,北靠广宁省、西靠海阳省、南靠太平省、东靠北部湾及中国南海、离白龙尾岛县70 km。总面积1503 km2,人口约200万。
  岘港市:越南中部的中心城市,地处越南中部蜂腰地带,北与承天-顺化省相邻,西、南接广南省,东面临海,是越南五大直辖市之一,总面积1256 km2,2019年全市人口约113万,是越南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拥有全国第三大国际机场—岘港国际机场和中部*大海港—仙沙港。拥有美溪沙滩、巴拿山、山茶半岛、占婆雕刻博物馆等知名景点。
  芹苴市:于2003年列为中央直辖市,位于后江省北部,是湄公河三角洲上*大的城市,下辖5郡4县,总面积1390 km2,人口195万。芹苴市是九龙江平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越南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
  1.2 地形和地貌
  越南陆地边界长4550 km,北接中国,西接老挝和柬埔寨。越南大陆地带整体呈S形,从8°27′N一直延伸到23°23′N,南北方向长1650 km,东西向*宽处约500 km,*窄处近50 km。
  越南全国地形狭长,地势西高东低,境内75%的地区为山地和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为高山和高原。黄连山主峰番西邦峰海拔3142 m,为越南*高峰;西部为长山山脉,长1000余千米,纵贯南北,西坡较缓,在嘉莱、昆嵩、多乐等省形成西部高原。中部长山山脉纵贯南北,有一些低平的山口。东部沿海地区为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海拔3 m左右(图1-2)。
  图1-2 越南海拔分布
  山地丘陵占全境面积的3/4,但海拔2000 m以上的山地仅占1%。越南的丘陵和山脉形成一个面向东海的大弧线,长1400 km,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大的山脉位于番西邦峰的西部和西北部(3143 m),向东山脉高程下降。
  三角洲仅占陆地面积的1/4,被丘陵和山脉分隔成许多区域。在越南的两端,有两个大而肥沃的平原:北部三角洲(红河流域)和南部三角洲(湄公河流域)。位于这两个大三角洲之间的是一条狭窄的平原链,沿中部海岸分布,从马河流域的三角洲到藩切,总面积达15000 km2。
  红河三角洲:也称北部三角洲,是越南北部*大的三角洲,由红河及其支流太平江水系泥沙冲积而成的三角形地区,临北部湾,以越池为顶点,北起海防,南至河口的海岸线,面积约15000 km2,包括河内、海防、越池、南定等重要城市和港口。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发达。红河三角洲是越南北部的主要经济区域,人口密度较高。全域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超过3 m,周围是陡峭的、森林覆盖的高地。该地区水网稠密,渠道纵横,有10余个大型灌区,涝、碱等自然灾害严重,年输沙量1.3亿t,每年以50~100 m的速度向外伸展。作为越南的农业生产基地,三角洲大部分土地已经开垦为水稻田,此外还有黄麻、烟草、甘蔗、花生等作物种植。
  高地高原:越南北部和西北部以高山和高原为主。北部为黄连山脉的主峰番西邦峰,位于越南境内的老街省,海拔3142 m,是越南,也是整个中南半岛**高峰。西部为长山山脉,是中南半岛的主要山脉,湄公河与南海水系的分水岭,与海岸并行,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缓和弧形,斜贯越南全境。山脉绵延不断,长1000余千米,分为南、北长山。北长山山势普遍较高,大部分高峰达1500~2000 m及以上,*高峰为莱岭,海拔约2711 m;南长山山势较低,逐渐向丘陵、波状高原过渡。长山山脉东坡陡峻,西坡较缓,在昆嵩省、多乐省等地形成高原。
  湄公河三角洲:又称九龙江平原,是湄公河下游及其9条岔道流入南海时所形成的冲积平原,面积达到4万km2。地处中南半岛南部,位于越南*南端,是越南*富饶及人口*密集的地方,约有5000万人口,主要城市有胡志明市、芹苴市等。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是东南亚地区*大的平原,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度都不超过3m,河流和运河纵横交错,水网密布,农田密集,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是亚洲水稻单产*高的地区。
  1.3 气候和气象
  越南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热带季风性气候显著,全年高温,具有明显旱雨季。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南方分旱雨两季,大部分地区5~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
  本节数据来源于瑞士联邦研究所提供的地球陆表高分辨率气候数据(The Climatologies at High Resolution for the Earth’s Land Surface,CHELSA)。
  1.3.1 基本特征
  越南地处热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高湿,气候随季节、地形和区域变化存在差异。总体上,受到纬度影响,北半部的季节差异比南半部更为明显。主要分为两个气候区:①北部(从海文山口向外)是热带季风气候,有四个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受东北季风(来自亚洲大陆)和东南季风影响,湿度较高。②南部(海湾关南)受季风影响较小,热带气候温和,终年炎热,分为旱季和雨季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
  越南年平均气温约为25℃,年平均降水量约为2200 mm,年平均湿度达84%。其中,6~8月*热,*高气温超过32℃,11月至翌年4月为冬半年,月平均气温同样高于20℃。降水具有明显的旱雨季,接近90%的降水发生在夏天,年降水量为800~4500 mm(表1-1)。降水与风向密切相关,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南移动,东北季风从东北方沿中国海岸,穿越北部湾吹来,较为干燥且降水稀少;夏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西南季风将潮湿的空气从西南方印度洋吹向内陆,带来丰沛的降水。
  表1-1 2019年越南各月气象特征统计
  1.3.2 气温特征
  越南全国气温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且南北部差异较大(相差约20℃),位于东南部平原的西宁省气温*高,约28.9℃,而北部山地的老街省气温*低,约为8.8℃。受地形影响,平原地区的月平均气温通常高于山地和高原(图1-3)。
  从时间角度看,越南气温受季风影响较为明显。夏季风前期(2~4月),全国月均气温为8~31℃,整体呈现由南向北递降的趋势,且差异较大,*高气温与*低气温相差近23℃。进入5月,由于海陆热力性质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国家和区域背景1
1.1 国家和区域1
1.1.1 建国历史与基本概况1
1.1.2 行政区划构成2
1.2 地形和地貌3
1.3 气候和气象5
1.3.1 基本特征5
1.3.2 气温特征6
1.3.3 降水特征8
1.4 土壤类型与质地10
1.4.1 土壤类型10
1.4.2 土壤质地11
第2章 人口与社会经济14
2.1 人口发展与分布14
2.1.1 人口规模与增减变化14
2.1.2 人口结构与人口素质16
2.1.3 人口分布格局与分省集疏特征18
2.2 社会经济21
2.2.1 人类发展水平评价22
2.2.2 交通通达水平评价33
2.2.3 城市化水平评价42
2.2.4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47
2.3 问题与对策57
2.3.1 关键问题57
2.3.2 对策建议58
2.4 本章小结59
第3章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61
3.1 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61
3.1.1 概况61
3.1.2 地形起伏度62
3.1.3 地形适宜性评价63
3.2 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66
3.2.1 概况67
3.2.2 温湿指数67
3.2.3 气候适宜性评价68
3.3 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72
3.3.1 概况72
3.3.2 水文指数73
3.3.3 水文适宜性评价74
3.4 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77
3.4.1 概况78
3.4.2 地被指数79
3.4.3 地被适宜性评价80
3.5 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与分区研究84
3.5.1 概况85
3.5.2 人居环境指数85
3.5.3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86
3.6 本章小结90
第4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区域谐适策略92
4.1 土地资源利用及其变化92
4.1.1 土地利用现状92
4.1.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93
4.1.3 耕地资源分析95
4.2 食物生产和贸易96
4.2.1 粮食生产能力96
4.2.2 粮食贸易情况99
4.3 食物结构与热量水平101
4.3.1 食物消费结构101
4.3.2 热量水平102
4.4 基于人粮平衡的耕地资源承载力103
4.4.1 全国水平103
4.4.2 分区尺度104
4.4.3 分省格局107
4.5 基于热量平衡的土地资源承载力114
4.5.1 全国水平114
4.5.2 分区尺度115
4.5.3 分省格局117
4.6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124
4.6.1 基本结论124
4.6.2 对策建议125
第5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区域谐适策略127
5.1 水资源基础及其供给能力127
5.1.1 河流水系与分区127
5.1.2 水资源数量128
5.2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消耗134
5.2.1 用水量134
5.2.2 用水水平138
5.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139
5.3 水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140
5.3.1 水资源承载力140
5.3.2 水资源承载状态141
5.4 未来情景与调控途径143
5.4.1 未来情景分析143
5.4.2 主要问题及调控途径144
5.5 本章小结145
第6章 生态承载力评价与区域谐适策略147
6.1 生态系统供给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脆弱性分析147
6.1.1 生态系统供给的时空变化特征147
6.1.2 生态系统供给脆弱性分析157
6.1.3 生态系统供给限制性分析168
6.1.4 小结173
6.2 生态消耗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173
6.2.1 农田消耗173
6.2.2 森林消耗175
6.2.3 草地消耗176
6.2.4 水域消耗177
6.2.5 生态消耗模式演变178
6.2.6 生态消耗模式演变的影响因素182
6.2.7 小结187
6.3 生态承载力与承载状态187
6.3.1 生态承载力188
6.3.2 生态承载状态190
6.3.3 小结193
6.4 生态承载力的未来情景与谐适策略193
6.4.1 未来情景分析193
6.4.2 生态承载力演变态势198
6.4.3 生态承载力谐适策略200
6.4.4 小结201
第7章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研究202
7.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量评价与限制性分类203
7.1.1 全国水平203
7.1.2 大区尺度204
7.1.3 分省格局206
7.2 越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212
7.2.1 全国水平213
7.2.2 大区尺度213
7.2.3 分省格局214
7.3 结论与建议224
7.3.1 基本结论224
7.3.2 对策建议225
第8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规范229
8.1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229
8.2 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评价232
8.3 水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评价235
8.4 生态承载力与承载状态评价236
8.5 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237
8.6 资源环境承载综合评价239
参考文献24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