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乐中国”到“文化中国”:娱乐文化生产机制及其转向》:
从内容的角度看,综艺节目所经历的三个阶段都蕴含着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勾连,并回应了主流的大众文化及观众的心理需求。虽然娱乐性贯穿于不同阶段综艺节目内容的始终,但娱乐的特性及表现方式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第一章中,笔者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末综艺节目中娱乐的表现形式,本章将对后两个阶段综艺节目的内容进行分析。本节主要分析的对象为第二阶段的综艺节目,其突出的特点是对城市日常生活的表征。家庭成为综艺节目展开的重要空间,亲子关系与亲密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综艺节目以节目表征的形式,进行了关于家庭及家庭关系的构建。本节将以湖南卫视推出的两档“现象级”综艺节目为例,分析综艺节目是如何表征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关系的。
一、城市中产阶级亲子关系的表征
《爸爸去哪儿》于2013年10月11日在湖南卫视首播,定档于每周五的22:00,并于2017年9月14日起在芒果TV播出其第五季。如在第三章中所提及,《爸爸去哪儿》在节目模式上引进了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节目定位为“大型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主要通过展现明星父亲们独自带着自己的孩子在非城市空间(主要为乡村地区)旅行过程中的日常生活,试图对亲子关系与教育进行呈现,并引起较广泛的社会讨论。这是湖南卫视在2012年的“限娱令”风波之后推出的力作,也是在中国范围内最早推出的以明星亲子育儿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平均收视率为3.7%,平均收视份额为19.5%,④这对于一个在周五22:00播出的节目来说,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成绩,创造了2013年国内常规、季播节目的收视纪录,成为一档“现象级”综艺节目。下文主要以节目内容对城市家庭亲子关系的表征作为分析的对象。
《爸爸去哪儿》之所以一经推出便成为“现象级”综艺节目,一方面是由于它在模式引进上的创新行径,引入了韩国真人秀节目的元素;另一方面是节目锁定“明星父亲独自照顾孩子”的中心,切中了当时的社会语境,正如总导演谢涤葵所说:“中国的父亲太忙了,以至于他们没有时间和孩子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中国长期‘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中存在父亲角色失位的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新审视。”①在中国社会的变迁当中,父子关系从儒家传统中的“父慈子孝”到汉代以后的“父亲作为绝对权威需要被绝对尊重与服从”,以及在家庭当中,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必须对其子女进行行为上的约束和教导,好的父亲需要是阳刚的,而好的母亲则需要是慈爱的……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是较为固定的、不需要被过多讨论的。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西方的教育理念被中国城市家庭,尤其是被城市中产阶级家庭所接受,如何“科学地”“健康地”养育全面发展的孩子成为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父母所关注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爸爸去哪儿》回应了城市中产阶级的焦虑,并为作为观众的城市中产阶级提供了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育儿技术”的指引,塑造了一种父亲养育孩子的“理想模式”。那么《爸爸去哪儿》是如何通过节目流程的设计、嘉宾的选择、采访的设置,以及后期的制作来塑造“好爸爸”的形象及理想的亲子关系的呢?接下来将通过对节目文本进行内容的叙述分析,进而阐释这一问题。
从第一季到第五季,《爸爸去哪儿》都遵循一个基本的叙事原型:在节目的开始,父亲们和孩子们以及制作团队到达拍摄地点,拍摄地大都位于风景优美的乡村。在介绍了村庄和生活环境后,父亲们与孩子们需要通过游戏竞争的方式“选房子”,一些父子会选中环境干净、整洁舒服的房子,而另外一些父子选择的房子会相对简陋。在选定居住场所后,会执行一定的竞争性任务,比如挑选食材或者结合当地风俗传统的游戏。接下来父亲们会准备晚餐并安排孩子与自己一起睡觉。第二天早上,一般在早餐时间会有另一个游戏,早餐结束后会与当地村民进行大量的互动,一起参与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比如采摘莲藕、出海打鱼、进行腰鼓表演等。在三天的旅行结束之时,节目组会设置对父亲们的采访环节,父亲们通过回忆本次旅行中与孩子们相处的细节,评价孩子们的表现并对自己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此刻会穿插父亲与孩子相处细节的画面。在这样的基本叙事结构的安排下,会出现两组明显的转变:一是孩子们变得更加懂事、更加理解父亲、更加乖巧等;二是亲子关系的转变,从父亲不懂如何与孩子相处到与孩子相互理解的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同时,在后期制作中通过花字、音效的处理,一方面对孩子天真烂漫的一面做卡通化的“萌化”处理,以更加吸引观众,另一方面通过后期制作编辑和串联起故事的逻辑,用卡通花字的形式对场景中所处的氛围与人物的情绪做出提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