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军事考古学
0.00     定价 ¥ 1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84018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军事考古学》对“军事考古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理论与方法,以及古代军事遗迹、古代军事遗物、军事文化遗存的保护与文化遗产规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军事考古学的概念
  **节 军事考古学的定义
  军事考古学是以古代军事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具体而言,军事考古学利用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古代军事活动进行研究,包括对军事活动遗留下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由于军事活动所产生的其他物质文化遗存的研究,同时也关注古代军事思想与物质遗存间的互动,希望获得对古代军事活动的深入认识,达到阐释军事发展规律及人类历史进程演变的目标。所以,军事考古学也是考古学与军事学的交叉学科,它们的交叉点在于古代军事活动的物质遗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活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样的状况在我国历史上不绝如缕,就连“仁政”的倡导者孔子都曾有言:“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因此,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中,与军事相关的遗迹、遗物十分丰富,诸如兵器、古战场、古代城防遗址等。军事考古学隶属于考古学,其研究对象是与古代军事有关的遗迹、遗物,来源于各类考古遗存。考古学所具备的以实物资料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学科属性,使其在真实再现古代军事情况、揭示与复原中国古代军事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性诸方面,有着其他研究方法与手段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军事考古学和考古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一致,即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只是二者的研究范围不同,后者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更多过去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事实,而前者更多地关注过去军事史实的重建和解读。
  考古学发展至今,已有一套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地层学、类型学、埋藏学、文化因素分析法、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聚落形态等方法,以及物理勘探、化学勘探、科技测年和理化分析、模拟实验等。这些方法和技术是发现和发掘军事考古遗存的有效途径,尤其可以借鉴聚落形态的研究思路来分析不同的军事文化遗存之间的组织关系和结构。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学者已经从其他学科吸收和借鉴了许多理论和方法,可以更为细致、精准地解读考古材料,如注重文化形成过程、人类生存环境、社会如何组织等方面,这些对于军事考古学的研究至关重要;而众多的考古学理论流派的加入,促进和丰富了军事考古学的研究。
  军事考古学为考古学分支学科的属性规定了其与考古学的其他诸多内容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必然要继承考古学发展的全部成果,它只有在与其相关考古学内容广泛联系中,才能如期展开研究。但是,它又是专门考古,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其他专门考古的研究方法有所区别。考古学更多关注考古学文化、聚落的结构和布局、文化之间的联系和进程、动力法则,而军事考古学更着重于考察古代物质遗存中有关军事的证据及其背景信息。此外,军事考古学的出现和发展增加了考古学研究的深度,使学者在同一研究对象中取得比以往更多和更加准确的信息;与此同时,军事考古学又检验着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一幅驻军图,反映了汉初长沙诸侯国军队守备作战的兵力部署情况。通过这幅驻军图,考古学家可以考察当时该地的山脉、河流、居民点、道路等。
  早在二十几年前就有学者提出建立军事考古学科,并倡导全面开展军事考古研究aa 赵丛苍:《军事考古学初论(上)》,《中国文物报》1999年11月10日第3版;赵丛苍:《军事考古学初论(下)》,《中国文物报》1999年11月17日第3版。。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军事考古学的研究仍然相对分散,或者说,目前对古代军事遗存的研究大量分散在古代兵器和军事防御设施的研究中,缺乏系统性的综合研究,这就使我们无法从宏观上对古代军事活动有所认识,只能窥其一斑,而不能见其全貌。我们希望通过对军事考古学的系统论述,推动包括古代军事遗存、军事思想、军事制度在内的古代军事诸方面的研究深入、全面发展。同时,军事考古学研究的发展,对当前我国国防建设能够提供建设性的参考建议,以古论今,这是军事考古学具有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十分丰富,凡与古代军事有关的遗迹、遗物,皆为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具体来说,以古代兵器、古代战争遗存、古代城防遗存、古代边防遗存、古代军事后勤保障遗存为主要研究内容。
  1. 古代兵器
  古代兵器是直接反映古代战争状况的遗存,特别是在反映作战方式、军事工业发展水平、军队战斗力等方面能够提供直接的证据。古代兵器的考古学研究是军事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系统整理考古发掘的各种质地的各类兵器,总结古代兵器的发展脉络,归纳各时段兵器的组合、武器配备、兵种、作战方式等基本问题,能够揭示中国古代兵器的内涵特征及其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进而探讨中国古代兵器交流的模式及其动因。古代战争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史前战争对兵种及武器装备并没有特别的限制。进入历史时期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战争的规模和强度均有所增大,这就产生了对武器装备精细化的要求,对作战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专业化的部队分类,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战争战术体系,不同的兵种在战争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新的兵种及武器装备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战争的面貌,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血腥,如骑兵的出现就改变了步战的传统、火药在战争中的运用将冷兵器请出了历史舞台。
  考古发现为我们梳理各个时期的兵器提供了实物材料,我们可以从考古资料当中获取文献所没有记载或者不能解释的兵种及武器装备问题,也可以用这些考古资料来研究古代战争的作战方式,更生动地认识古代战争的原貌。例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秦代军队列阵、装备、作战方式等各个方面的资料。自兵马俑坑发掘以来,学术界始终将其作为研究秦代军事活动的重要材料,并形成了“秦俑学”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对秦俑的军事领域研究在军事考古学层面具有范式意义。
  2. 古代战争遗存
  战争是军事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我国历史上战争频发,留下了许多**的战役,如长平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其遗存内涵包罗万象,从武器装备到战略战术均是军事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同时,古代战争是人与人的厮杀,战败一方会成为战胜方的俘虏。战胜方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俘虏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例如,秦赵长平之战之后,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前些年,考古学家发掘了长平之战的尸骨坑,证实了赵国士兵都是被杀死后掩埋的。根据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古代对战俘的处理主要有杀戮衅鼓、流放蛮荒、迁移其国、分赐功臣、陪嫁为媵、纳献于主、作为人质、释放回国等方式。这些战俘处置遗存也是战争遗存的组成部分。军事考古学视野下的战争遗存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揭示中国不同时期战争遗址的类型、分布特点以及内涵特征,总结不同时期战争遗址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态演变过程,探讨中国古代历次战场选择及其与古代军事思想的关系,并试图对中国古代著名战争场面进行科学复原。
  3. 古代城防遗存
  “城”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史前聚落可以视为其前身,在新石器时代许多聚落就已经有了环壕等防御设施。发展到历史时期,城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完善,特别是其防御功能不断得到了加强。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城防遗存得到揭露,这些城防遗存理所当然地成为军事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在军事考古学视野下,我们能够对古代城防遗存进行类型分析,总结其特征,这是与其他学科研究不同的方面。同时,可以结合历代的城防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城防的演变规律及其历史作用,参考军事地理学成果研究古代城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研究古代城防的意义。
  4. 古代边防遗存
  历史上,我国的疆界是不断演变的,历代对边疆的经营,形成了许多边防设施,其主要发挥着固边守疆的军事防御功能,同时作为攘外驱夷的前线阵地和进攻基地。因其地理环境不同,我国的边疆可以分为陆疆与海疆。陆疆边防遗存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海防遗存则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在对边防遗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区分每一时期的“边疆”的概念,不能以当前我国边界作为我们研究的基础。军事考古学的边防遗存研究,通过系统整理考古发掘的边防遗存,总结不同时期陆疆和海疆设施的构造特点、体系及二者的关系,进而分析中国古代的军事戍防体系、边防经营等基本问题,深入探讨中央政权对周邻政权的经略和民族政策。
  5. 古代军事后勤保障遗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事后勤保障是战争胜利的前提,我国古代军事活动对后勤保障十分重视。
  中国古代军事后勤保障系统按用途分类主要包括:军械生产遗存和军事给养遗存、军需处所遗存、兵器存储遗存、军畜放养遗存、军粮储备遗存、军事通信遗存、军事交通遗存、军事训练遗存等。军事考古学视野下的军事后勤保障遗存研究,通过对考古出土的古代军械生产遗存、古代兵器存储遗存、古代军畜放养遗存、古代军粮储备遗存、古代军事通信遗存、古代军事交通遗存、古代军事训练遗存以及与后勤保障相关的出土文献等进行梳理,分析不同时期后勤保障系统的构成,揭示中国古代军事后勤保障的发展脉络,探讨其机制及其动因。
  相互交融是军事考古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特点。军事考古学为军事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是学科创新的体现。军事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以上诸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一方面的*立研究是不可取的,需要在专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合研究,通过关注与某一军事遗存相关的诸多军事遗存之间的关系而获得对古代军事活动的系统认识。
  第三节 军事考古学的学科特点
  军事考古学是从考古学的视点提出来的,属于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考古学所具有的方法论与研究手段,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在此种意义上,军事考古学在揭示与复原中国古代军事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以及理解和解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军事考古学有一定的*立性,但却不是孤立、封闭的。这里有三层含义。
  其一,军事考古学系考古学分支学科的属性规定了其与考古学的其他诸多内容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它只有在与相关考古学内容广泛联系中,才能使研究如期展开。军事考古学的研究需要密切关注考古学学科体系内的研究成果,与其他相关考古学分支学科相互整合,促进对古代物质遗存的认识。例如,采用科技考古的手段来分析古代兵器的材质;利用聚落考古的方法分析古代城防、海防遗址;利用环境考古的成果从环境的角度考量军事古遗址的宏观背景。
  其二,就前已列出的军事考古学诸项内容,也不应是聚而不放。有些类项因为自身内涵的宽广而具有相对*立性,如秦俑,其内涵确非仅军事类所能包纳,因此有学者提议设立一个“秦俑学”则更有利于对其做全面深入的研究,而这绝不与其作为考古学的内容相抵牾。又如阵容庞大的古代兵器,亦可列为相对*立的类项进行研究。而兵器等类军事遗物又可作为科技考古研究的对象,古代军事文献还可纳入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范畴等。
  其三,军事考古学又与考古学之外的其他学科有联系,*先它与军事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军事考古学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实际上,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交叉性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立完成对一项事物或项目的研究,只有在广泛的学科交流与互动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才能够得到深化,才可能更加科学地理解和解释自然及社会现象。军事考古学因其研究内容丰富广阔,单单依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无法实现对古代军事的科学理解与解释,需要在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与军事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图像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的交流互动,共同推动对古代军事的研究。
  总而言之,军事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分支,其对古代人类军事活动遗留下的物质文化进行着系统的研究,其研究对象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交融性的特点。这门新兴的学科分支有一定的*立性,但却不是孤立、封闭的,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是军事考古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军事考古学的学科发展,是完善考古学研究内容及学科使命的要求,也是对古代人类文化的总结和诠释,具有极强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军事考古学的概念1
**节 军事考古学的定义1
第二节 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2
第三节 军事考古学的学科特点5
第二章 军事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7
**节 军事考古学的理论基础7
一、军事、军事遗存、军事文化8
二、系统论9
三、中层理论11
四、场域理论13
五、历史想象15
第二节 军事考古学的研究方法18
一、考古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18
二、文化因素分析21
三、长时段“人的科学”26
第三章 军事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1
**节 与军事学的关系31
第二节 与自然科技的关系34
第三节 与历史学的关系36
第四节 与人类学(民族学)的关系37
第五节 与地理学的关系39
第六节 与图像学的关系41
第四章 军事考古学简史44
**节 古典学术的军事研究44
一、先秦时期对军事遗存的朴素认识45
二、汉晋时期的军事研究47
三、隋唐时期兵学与金石学的军事遗存研究53
四、宋代金石学与军事遗存的研究55
五、明清古典学术对军事遗存的进一步研究57
第二节 考古学领域军事遗存的发现60
一、古代城址的防御设施受到长久关注62
二、古代兵器研究成果丰富69
三、军事交通遗存开始受到关注72
四、与军事相关的出土文献层出不穷73
第三节 军事考古学的发展与展望74
一、军事考古学研究主要成就74
二、军事考古学的现实意义83
第五章 古代军事遗迹89
**节 古代城防遗存89
一、史前聚落到城邑防御设施的发展89
二、古代都城的军事防御遗存99
三、古代内地城址的军事防御遗存127
四、古代边疆城址的军事防御遗存138
五、古代城防遗址的田野考古151
第二节 古代战争遗存156
一、古战场遗存156
二、战争埋葬遗迹172
三、古战场遗址的田野考古175
第三节 古代边防遗存180
一、长城修筑概况180
二、长城设施遗存195
三、海防筑城遗址201
第四节 古代后勤保障遗存208
一、军事交通遗址210
二、军事通信遗存224
三、驻军营堡遗存233
四、军事仓储遗存239
五、军械制造工场遗址252
六、军事后勤保障遗存的田野考古260
第五节 古代军事遗存的田野考古与水下考古265
一、古代军事遗存的田野考古265
二、古代军事遗存的水下考古266
第六章 古代军事遗物269
**节 图像中反映的古代军事状况269
第二节 墓葬中的军事遗物272
第三节 古代兵器遗存275
一、冷兵器时代的兵器遗物276
二、热兵器时代的兵器遗物282
三、古代兵器研究的思路及特点283
第四节 古代军事遗物所反映的文化交流284
第五节 军事出土文献概览286
一、甲骨文287
二、金文291
三、简册帛书292
四、敦煌、吐鲁番、黑水城文书296
五、石刻史料299
第七章 军事文化遗存的保护与文化遗产规划302
**节 军事文化遗存302
一、军事文化遗存与文化遗产的关系302
二、军事考古学对军事文化遗存研究的局限306
第二节 军事文化遗存的保存现状分析307
第三节 军事文化遗存的价值评估与阐释310
一、文化遗产的价值310
二、军事文化遗存的价值313
三、军事文化遗存的价值阐释314
第四节 军事文化遗存保护的思考317
一、军事文化遗存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317
二、军事文化遗存保护的措施318
第五节 军事文化遗存保护的原则320
第六节 军事文化遗存规划的原则323
后记326
插图目录
图一 《平番得胜图卷》局部20
图二 榆林窟25窟“兵宝”与“马宝”42
图三 安阳殷墟与洹北商城位置示意图63
图四 黄陂盘龙城商城位置图64
图五 垣*商城遗址65
图六 汉长安城平面图67
图七 统万城遗址实测图69
图八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平面图71
图九 临潼姜寨一期聚落平面示意图91
图一○ 郑州西山遗址平面图92
图一一 陶寺遗址平面图93
图一二 石家河遗址群平面图95
图一三 良渚古城平面图96
图一四 石峁城址平面图97
图一五 二里头宫城遗址平面示意图100
图一六 郑州商城平面图103
图一七 新郑望京楼城址东一城门平面图104
图一八 灵寿古城平面图107
图一九 汉洛阳城南、北宫平面布局复原示意图111
图二○ 魏晋洛阳城平面布局复原示意图112
图二一 隋唐长安城平面示意图114
图二二 隋唐洛阳城平面图116
图二三 北宋东京内城平面实测图118
图二四 南宋临安城复原想象图120
图二五 辽上京遗址平面示意图121
图二六 元大都平面示意图124
图二七 明代北京城平面示意图126
图二八 府城遗址平面示意图128
图二九 陈庄遗址平面示意图130
图三○ 淹城城址平面图131
图三一 曹魏邺都北城平面复原略图134
图三二 扬州城平面图135
图三三 韩信城遗址位置示意图136
图三四 李家崖古城址平面图139
图三五 西山城址平面示意图141
图三六 大堡子山遗址遗迹分布图142
图三七 焉布拉克古城遗址平面图142
图三八 黑城城址平面示意图144
图三九 交河故城平面示意图146
图四○ 朝阳古城发掘、勘探图147
图四一 八里城城址平面图149
图四二 宋代黄州城平面示意图152
图四三 东周排葬墓M175平面图159
图四四 汉王城与楚王城城址示意图162
图四五 城子山山城平面图167
图四六 神臂城平面图168
图四七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171
图四八 永录一号尸骨坑局部174
图四九 齐长城示意图182
图五○ 楚长城示意图183
图五一 燕南界长城图185
图五二 赵北界长城图185
图五三 赵南界长城图186
图五四 魏河西长城图187
图五五 魏河南长城略图188
图五六 秦长城示意图191
图五七 汉长城图192
图五八 戚继光著《练兵纪实》卷6中的敌台图197
图五九 红山堡城址(实测)平面图199
图六○ 灵武明长城外侧的“品”字形绊马坑200
图六一 厦门城城址位置示意图203
图六二 炮台岗遗址平面图207
图六三 秦直道示意图211
图六四 秦直道堑山堙谷遗迹示意图213
图六五 镇江晋、唐军事甬道遗迹平面图214
图六六 栈道想象复原图215
图六七 褒斜道Ⅶ段平面示意图216
图六八 邗沟示意图220
图六九 鸿沟示意图221
图七○ 灵渠示意图222
图七一 马圈湾烽燧遗址平面图228
图七二 克孜尔尕哈烽燧示意图229
图七三 鸡鸣山驿城232
图七四 偃师商城平面图234
图七五 花马沟长城及附近遗址235
图七六 汉长安城驻军遗址位置图236
图七七 汉长安城南大型军事建筑基址遗迹平面图237
图七八 靖边营堡平面图239
图七九 建安堡遗迹平面图240
图八○ 灵石旌介西周粮仓平面分布图241
图八一 洛阳战国粮仓平面图和62号粮仓平、剖面图242
图八二 京师仓仓城及一至六号仓平面图243
图八三 京师仓一号仓复原图244
图八四 凤翔汧河大型码头仓储遗址中部及南部单元局部平面图245
图八五 大方盘仓城遗迹平面图246
图八六 洛阳含嘉仓城范围及粮窖分布图248
图八七 隋唐回洛仓仓窖分布图250
图八八 镇江双井路宋元粮仓分布图251
图八九 郧阳大丰粮仓252
图九○ 二里头遗址铸铜作坊位置示意图254
图九一 铜陵师姑墩夏商—春秋铸铜遗址位置图256
图九二 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位置示意图257
图九三 战国嵌错水陆攻战纹铜壶纹饰摹本269
图九四 新野县樊集吊窑汉墓M37出土战争画像271
图九五 大堡子山遗址出土铜剑(ⅢM1∶10)279
图九六 湖南长沙南郊扫把塘138号战国中期墓出土弩机281
图九七 明代红夷炮283
图九八 日本正仓院藏金银钿装大刀285
图九九 利簋及其铭文292
图一○○ 豳州昭仁寺碑额篆300
图一○一 锥子山长城修缮前后对比323
插表目录
表一 商代都城的城防设施遗存信息表102
表二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都城一览表105
表三 辽金部分都城城防设施一览表122
表四 白草坡墓群出土兵器统计表278
表五 1928~1937年安阳殷墟出土甲骨统计表288
表六 军事简帛出土情况一览表29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